以《大出海》为鉴 思辨大足产业升级与招商突围之路 作者:大足区招商投资局局长 邓启明 时间:2025-08-29 次数:147
语音阅读:
    

□大足区招商投资局局长 邓启明

  《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和突破》由林雪萍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是一部基于田野调查的中国企业出海纪实与产业分析。它直面关税壁垒、文化鸿沟、供应链荒野,寻找“真出海”的密钥,就像一面映照中国产业在全球坐标系中方位与命运的棱镜,深刻揭示了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必然抉择。作为重庆市大足区招商战线上的一员,此书带给我的不仅是视野的开拓,更是对自身工作的深刻反思与战略警醒。它指引我试图跳出区域局限,以更宏大的格局、更前瞻的视角,审视大足区的产业升级与招商突围之路。

一、《大出海》内容概述

  《大出海》一书系统梳理了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走上去”的波澜历程,全面阐释了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巨大浪潮中,掌握产业链主导权、提升科技创新力、深度融入并适应全球规则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它深刻指出,未来的竞争是产业链与生态圈的竞争,是标准与规则的竞争。成功的全球化布局根植于坚实的本土产业根基、持续的创新迭代能力以及对全球市场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这些深邃的见解,对于正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足区而言,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武器和丰富的实践参照。

二、《大出海》视角下大足产业发展的瓶颈剖析

  以《大出海》为镜,反观大足区的产业现状,我们在为锶盐、光电、智能电梯、再生资源等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若干深层次的挑战与瓶颈。
  一是产业链韧性不足,价值链攀升受阻。大足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五金刀具,虽已形成一定的集群效应,但多数企业仍集中于产业链的制造加工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存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关键核心部件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正如《大出海》中反复警示的,缺乏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和核心技术的主导权,极易在外部环境风云变幻时陷入被动,抗风险能力较弱。我们的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稳定性与盈利能力亟待提升。
  二是创新驱动引擎乏力,生态体系尚未成熟。《大出海》中众多案例表明,创新是出海企业劈波斩浪、赢得尊重的根本动力。相比而言,大足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仍需深化,高层次研发平台、创新中心数量偏少,吸引和集聚一流创新人才的环境仍有优化空间。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不少企业对于研发投入、技术改造的动力不足,习惯于跟随模仿,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差距明显,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有待提高。
  三是全球化经营意识与能力短板突出。《大出海》详述了企业应对国际规则、文化差异、合规经营、品牌建设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反观大足,除盛泰、绿源等少数龙头企业外,大量企业国际化程度较低,缺乏熟悉国际经贸规则的人才队伍。许多企业满足于国内市场或传统的贴牌出口、间接出口模式,缺乏主动整合全球资源、布局海外市场、打造自主国际品牌的战略意识和实战能力,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
  四是产业发展生态与要素支撑存在短板。《大出海》以生动的案例证明,现代产业竞争是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大足区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如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跨境金融、高端咨询等)配套相对薄弱,而这些正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企业稳健出海的关键支撑。此外,在要素保障方面,如何给优质项目更加精准、高效地配置土地、能源、算力;在营商环境方面,如何进一步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提升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水平,都是需要我们持续攻坚的课题。


三、基于《大出海》思想的招商引资策略重构与实践路径

  对招商工作者而言,《大出海》最大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指明了招商引资工作转型升级的方向,那就是:告别追求数量的规模招商,拥抱质量优先的生态招商。
  一是实施“链式”精准招商,全面重塑产业竞争力。
  深化产业链图谱研究:聚焦我区“246”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对智能网联新能源专用车和摩托车、再生资源及新材料、智能电梯等主导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链图谱绘制,精准识别并动态更新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和价值高端环节。建立行业龙头企业库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库,强力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招商,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
  开展靶向引育:充分发挥24个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专班的作用,集中资源,重点瞄准和引进具备核心技术、关键工艺的“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一方面着力“补短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另一方面全力“锻长板”,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
  创新招商方式:积极争取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支持,探索资本招商;发布投资机会清单,推进场景招商;借力产业数字化平台,开展数字招商;创新“科技+产业”招商模式,促进科技招商;用好海内外重大展会平台,提升专项招商;发挥异地大足商会的牵引作用,实施以商招商。
  二是聚焦创新资源集聚,培育内生增长新动能。
  大力引进高端创新平台与机构:加强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全面梳理院校资源和企业需求“两张清单”,推进“足智计划”和“产业帅才”领航、“强脑借智”聚能、“制造匠才”强基三个专项,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在大足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企业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等。支持其与本地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精准招引科技型企业与人才团队:将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潜在)企业作为招商重点。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一事一议”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打造开放包容、鼓励试错的创新创业文化。
  三是赋能企业国际化战略,开拓全球化发展新空间。
  着力补强生产性服务业短板:重点引进和培育知名的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国际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子商务、涉外法律财税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出海构建全链条、专业化的服务支撑体系。
  搭建高水平国际化服务平台: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探索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海外仓、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组织企业精准参加国际知名展会,提供国别市场信息、合规培训、风险预警等公共服务。
  引导企业提升全球化经营能力:深度融入全市“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渝车出海”等行动计划,用好用足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政策利好,拓展丰富“特色产业+市场采购”供应链,帮助更多企业出海“抢订单、拓市场”。通过培训、沙龙、典型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企业转变观念,从产品“走出去”向品牌“走上去”、标准“走出去”迈进,增强合规意识和跨文化管理能力。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与要素供给,构筑高质量发展“强磁场”。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认真对照区县营商环境评价结果,落细落实全区优化营商环境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六大环境提升行动”,用好用足“足够懂你”25条措施,持续创响“1224”营商环境服务品牌。严格落实“区长面对面”现场办公制度,系统收集营商环境和企业发展中的堵点问题,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强化精准要素保障:创新土地供应模式,保障优质项目需求。综合运用“以投带引”“产业+基金”“场景招商”等模式,加大对重点产业和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拓宽金融服务场景,提高授信审批和信用评价精准度。保障能源、数据等要素稳定供应。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高标准规划建设教育、医疗、住房、休闲、生态等设施,提升城市品质和宜居宜业水平,增强对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的综合吸引力,让他们不仅能落地,更能扎根、成长。
  《大出海》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扩充,更是思维的革命。它深刻提醒我们,在全球经济的大海中航行,唯有洞悉大势、苦练内功、勇于搏击,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唯有将书中的深刻洞察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实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精准的策略、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招引培育优质项目,为推动大足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大出海”时代征程中赢得一席之地而不懈奋斗。
  前路虽非坦途,但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笃行,方能致远。

CopyRight 2009-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渝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