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境界 作者: 时间:2025-10-22 次数:57
语音阅读:
    

(上接1版)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21世纪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外媒评价,中国没有追随西方模式,而是开辟了自己的道路,将创新、战略和前瞻性思维相结合。中国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技术和社会方面,其驱动力来自共同繁荣的独特方式。

(二)

  北京,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金秋的阳光洒向满园草木,勾勒出一幅时光的剪影。
  2021年开年,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专题、190余名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一个重要研讨班在此举行。
  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关键少数”上了关键一课: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这三个“新”,标注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逻辑主线,体现着大国领航者深远的谋划、深邃的智慧。
  思想为炬,实践为帆。
  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入践行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带来质量之变、效率之变、动力之变——
  电子通信产业有了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近日于深圳举行的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发布,高端电子测量仪器领域迎来关键突破。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必有之义。
  “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细致指导,阐明创新驱动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华夏大地处处活跃着向新而行的景象。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拔节生长”,传统产业乘“数”而上,创新力加速转化为生产力,切实提升产业发展韧性;
  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大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区域板块发展优势日益显现;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2021年至2024年,中国以年均4.7%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5.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6%,是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展现新气象,迈出新步伐。
  今日中国,1天内,2.4万户新设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1200多亿元货物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进出口贸易;1秒钟,超143万GB数据在云端传输,约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每一时、每一刻,都在以令人赞叹的速度,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目标不断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着14亿多人一起奔向好日子,发展的答卷有温度、有厚度——
  2025年1月23日,沈阳大东区长安街道长安小区。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
  在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已是82岁、四世同堂的郎素兰家中。
  问收入、说花销,总书记细细关切。
  得知社区对老年人特别关照,总书记很是感慨,“社区工作是千家万户的事。社区工作这个位置承上启下,但得眼睛向下。‘上面千条线’也是为了人民,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
  波澜壮阔的航程上,人民始终是发展的逻辑起点、价值旨归。
  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不断丰富发展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紧扣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等民生关切:“十四五”以来,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成果,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到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一项项扎实举措推出;从农村“厕所革命”到城市垃圾分类,从防治“小眼镜”到推进清洁取暖,一件件民生小事融入发展顶层设计。
  “十四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每一个暖心数字背后,都是更为具象的“民生为大”。
  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中国在穿越惊涛骇浪、险滩激流中牢牢掌握着发展主动——
  全国秋粮收获过六成!9月中下旬以来,多省持续连阴雨。面对严峻挑战,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快速推出,全力以赴“抢秋”夺丰收。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春种秋收,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农田深处,察粮情、问粮事。
  2021年,明确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2年,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2023年,部署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一份份中央一号文件中,倾注着关于粮食安全的深沉思量。
  形势环境越复杂、使命任务越艰巨,越要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
  既立足自身、以做强国内大循环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又兼顾内外、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面部署,蕴含着辩证的眼光、长远的思考。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粮食、能源、产业、国防等安全基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一系列前瞻性谋划落地见效,推动中国经济航船稳健前行。
  供需两端稳步提升——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迈进;
  “双循环”更加畅通——我国货物贸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规模居全球第二,2021年至2024年累计进口消费品7.4万亿元;
  …………
  “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经济新格局是中国在世界上重新定义自身的关键所在。”巴西《论坛》杂志网站刊文称,中国令人瞩目的变化源自务实治理、长远规划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承诺。
  中国答卷举世瞩目,中国道路更加宽广。
  五年壮阔实践,新的理念展现出强大实践伟力;五年非凡历程,也深深镌刻在一个大国发展的历史坐标中。

(三)

  丈量历史的刻度,我们距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有20多年。“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这是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机遇就能化危为机、乘势而上。
  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高浪急所扰。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明前进方向:“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眺望注定不平凡的前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中国号巨轮一往无前,我们的力量更加充沛、信心更加坚实。
  信心和力量,来自科学的指引、坚强的领航,形成风雨来袭时最可靠的主心骨、定盘星。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深刻阐释,凝聚着全党上下最大的共识。
  稳经济、战疫情、抗灾害、保民生、应对外部强压……每一次关键时刻的抉择,每一程风雨无阻的跋涉,都反复证明:我们之所以能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今年9月24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世界听到了中国的郑重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致辞时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有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踟蹰不前,而中国选择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把握发展趋势、洞察发展规律、作出战略抉择,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
  明辨时代大势,抓住历史时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把准发展方向路径,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谋划……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增强全党全国上下步调一致向前进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信心和力量,来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7月,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迎来新进展——沪苏浙皖相关部门将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先行区。
  面向未来的发展,也是“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的答卷。
  进入深水区的改革,更要在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上发力,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聚焦发展主题,改革方向更加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必然是全方位的”“要把改革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
  抓住主要矛盾,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持续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交汇成恢弘的时代主旋律。
  浦江之畔,再过半个月,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启幕。一年一度,越来越多全球企业共赴“进博之约”。
  南海之滨,再过不到2个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届时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江南北,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浪潮正在激荡。
  面对逆风逆水,勇开顶风之船,这是识变应变的正确选择,也是破局发展的必由之路。
  既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又稳步拓展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既着力加强国内大循环主导作用,又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一个坚定扩大开放、更深层次拥抱世界的东方大国,为充满变数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创造更多活力与机遇。
  信心和力量,来自只争朝夕、久久为功,为宏伟事业接续落实铺路夯基。
  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新征程上的关键五年擘画蓝图。
  一段一段接力,从不停歇地奔跑。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题,持之以恒的落地落实中,勾勒出宏阔的现代化进程。
  有外国政要评价:中国的五年规划以一以贯之的精细制定、强力执行,保障了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向好发展。这是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
  “到2035年,用3个五年规划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用3个五年规划期,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描绘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
  “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谋划新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指引,是对时代课题的深刻作答,是对人民期盼的深切回应。

CopyRight 2009-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渝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