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记者舒畅毛双
特约通讯员曾蕊文/图
在重庆大足的青山绿水间,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
和平村的邱志洪、高坡村的朱天友,两位村书记将手机变为“新农具”、数据转为“新农资”、直播当作“新农活”,以“网红书记”的身份,在数字浪潮中蹚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他们不是追逐流量的网红,而是用流量反哺乡土;他们的直播间,不只是为民增收的平台,更是党群连心的桥梁、乡村治理的前沿阵地。
这是一场始于指尖、落于民心的实践,也是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情怀与担当共鸣的时代乐章。
流量赋能
小屏幕打开大市场
研究生毕业后的邱志洪,本可留在城市,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大足区和平村,投身最基层的事业。他说:“我学的知识,不该只写在论文里,更该种在田埂上。”
上任之初,面对农产品滞销、村民增收难的现实,他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拥抱变化。他与村支两委共商共议,决定将新媒体作为突破口,让手机成为连接城乡的“新农具”。从最初的生涩试播,到如今粉丝破万、单场直播助销南瓜两万斤,邱志洪用真诚与汗水,把“小屏幕”变成了“大市场”。
8月12日,和平村村委会会议室,邱志洪正与邮政负责人对接农产品物流合作。他反复确认包装标准、运输时效,只为让村民的土货“走得远、卖得好”。如今,他正筹备“线上集市”,希望整合周边村落资源,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真正实现“一村带多村、一品连多产”。
而在龙水镇高坡村,50多岁的村党委书记朱天友则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面对村里80%青壮年外出务工不了解政策、留守老人缺乏增收渠道的困境,他主动学习抖音运营、直播话术,从“零基础”起步,硬是把自己“炼”成了村民口中的“网红老朱”。
他的直播间,不止卖鸡蛋、卖土货,更成了政策宣讲台、村务公开窗。一场直播下来,既能帮村民卖出上百斤土鸡蛋,也能把最新的医保政策讲得明明白白。今年以来,他已开展直播百余场,不仅带动本村销售,还辐射周边镇街,形成“直播助农共同体”。
正如《盐铁论》所言:“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两位书记深知,流量本身不是目的,让流量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入,才是根本。
红色IP
党旗在云端飘扬
“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这是朱天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直播间设在村党史馆内,镜头扫过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入党誓词墙,村史、党史、家风故事随直播流淌进千家万户。
一场场“沉浸式党课”在指尖上演:他讲高坡村的蝶变,讲老党员带头发展产业的往事,讲新时代党的惠农政策如何落地生根。一位在外务工的年轻党员留言:“第一次觉得党史这么近,这么暖。”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个直播间还成了“云端议事厅”。村民通过弹幕反映问题—“村道被树枝遮挡”“路灯不亮”—村党委即时回应、限时办结。几天前,一条“树枝挡道”的留言刚出现,下午道路就已清理畅通。这种“指尖上的民主”,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治理效能大幅提升。
邱志洪则把党建融入每一次助农直播。他常说:“我们卖的不只是农产品,更是和平村的精神风貌。”他在直播中讲述村里的好人好事、文明家庭评选结果,把“党建+文化+产业”融为一体。在一次帮农户销售玉米的直播中,不到一个小时,村民向开东家上百斤玉米便销售一空,直播的带动效应让他惊叹不已:“种了几十年的玉米了,从来没想过还能通过网络卖出去。”
当党建插上数字翅膀,党群关系便在一次次互动中愈发紧密。两位书记以“红色IP”重构了基层党建的表达方式,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让党的温暖在屏幕那端清晰可感。
云端治村
像素里的基层善治
“善治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两千年前《淮南子》的智慧,在今日大足的土地上焕发新生。邱志洪与朱天友,正是这“顺势而为”的践行者。他们不固守传统,也不盲目追潮,而是以“为民”为轴心,以“服务”为半径,画出数字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在和平村,邱志洪推动建立“数字村务”平台;在高坡村,朱天友带动3名村干部开通抖音号,形成“书记带头、班子联动、全员参与”的新媒体矩阵。他们用像素记录村庄变迁,用直播传递政策温度,用评论区倾听民声民意。
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跃迁。从“干部跑腿”到“数据跑路”,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倾听”,从“单向传达”到“双向互动”,乡村治理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
而在这变革背后,是不变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邱志洪为村民对接物流的奔波,还是朱天友深夜回复弹幕的坚持,他们都用行动诠释:所谓“网红”,不是为了个人出名,而是为了让村庄被看见、让村民被听见、让乡土被珍视。
采访手记
乡村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从“泥腿子”到“新农人”,从“田坎书记”到“网红书记”,变的是工具与方法,不变的是为民情怀与责任担当。
他们举着手机走在田埂上,镜头里是沾着露水的果蔬,是村民朴实的笑脸,是党旗在村头飘扬的剪影。这画面,比任何滤镜都动人;这流量,比任何算法都珍贵。
他们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不只是修路建房、发展产业,更是思想的破冰、治理的升级、人心的凝聚。当干部与群众共处一个“云端”,当党建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强大的“算法”——那就是,始终与人民同频共振。
正如《尚书》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大足这片热土上,邱志洪与朱天友正用指尖书写新时代的“为政以德”。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不是等风来,而是追着风口跑;不是守着旧摊子,而是闯出新路子;当“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乡村振兴的种子,便在这方寸屏幕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而这,正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最生动的注脚,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最温暖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