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
高粱种植示范片。
回龙镇位于大足区东北部,距大足城区12.5公里,分别与国粱、金山、智凤、宝顶、铜粱小林等镇街相邻,自古有“九岭十三弯”的说法,因“九岭相连呈一龙回头之势”,故称之为回龙。这独特的地理风貌不仅孕育了淳朴的民风,更滋养出蓬勃的农业生机。作为典型的农业镇,回龙镇党委、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精心培育出“红绿白黑”四大特色产业——万亩红高粱、万亩绿蔬菜、万担白乌鱼生态渔业、万头黑山羊,形成“种、产、销、消”一体化产业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万亩高粱红
从乡愁符号到产业引擎
在回龙镇,红高粱不仅是一种农作物,更是刻在当地人记忆里的乡愁符号。回龙人伴着红高粱长大,春夏季的翠绿、盛夏收获时漫山遍野的“红色海洋”,是关于家乡最鲜活的童年印记,见证着一代代人的离去与归来,也承载着乡村不变的温情。即便在非收获季,红高粱的故事依然在延续——它早已超越了粮食与酒的载体,浸润着回龙人的坚守与传承,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为了让这抹“红色”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回龙镇围绕红高粱产业打出“组合拳”,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文旅融合,步步为营推动产业升级,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打造高粱种植示范片,筑牢产业根基。作为回龙镇乡村振兴“四色产业”的主导力量,红高粱种植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回龙镇党委、政府创新推行“政府引导、大户引领、农户参与”模式,让红高粱种植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大足区红缨子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幸福村成立,如今已吸纳450户农户加入,成为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纽带。孝迁农机服务合作社、树艳稻谷种植股份合作社等9家企业投身种植,目前全镇红高粱推广面积达1.1万亩,农户累计获5.7吨种子补贴。2024年,骑胜村50万元千亩示范项目、70万元深加工项目落地,红高粱种植超1万亩,预计总产量2400吨,带动种植户每亩增收近千元。目前,回龙镇以大国路S303为轴线(西起骑胜村,东至雁鹅村,东西总长约10公里),精心规划布局红高粱、音乐葡萄等特色农产品,深度融入革命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大力实施美丽乡村,着力打造大足的“城市后花园”乡村旅游示范带,让“红色名片”更亮眼。
在延伸高粱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探索中,回龙镇突破了“仅作粮食”的传统定位,构建起多维度价值转化体系。重点扶持2家高粱酒酿造厂,升级改造回龙酒厂1.8万平方米,新引入自动化蒸馏设备与传统窖池工艺相结合,使年产能提升近两倍,既保留了老味道的醇厚底蕴,又满足了规模化生产需求。同时,围绕红高粱的食用价值,深度挖掘多元产品线。除了经典的高粱酒,还开发出软糯香甜的高粱粑粑、酥脆可口的高粱饼干等即食食品。2019年注册的“渝乡回龙”高粱酒,以醇厚口感、清香甘冽及饮后不上头、不口干的特点,赢得周边消费者青睐。过去被视作废弃物的秸秆,如今在村民巧手中变身为文创产品:心灵手巧的农户以秸秆为原料,编织出造型质朴的果篮、笔筒,镇上的手工艺人还将其与竹篾、麻绳搭配,创作成兼具乡土气息与艺术感的装饰画、摆件,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又增加了收入,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唱响高粱文旅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依托红高粱资源,回龙镇深耕文旅融合,精心实施“六个一”工程,即编制一部以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为原型的“红色舞台剧”,建设一段(大国路回龙段)乡村旅游“景观示范带”,打造一个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研学基地”,办好一场红高粱“旅游文化节”,创作一首“主题歌曲”——《回龙时光》,做优一批“回龙缘”高粱酒、“回龙干巴牛肉”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回龙时光”乡村旅游示范带基本形成,现已成功举办六届红高粱旅游文化节,线上直播累计67.2万人观看,直接带动消费;乡村剧场入选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回龙时光》获“影像阅读乡村”短视频征集活动优秀奖,回龙镇获评重庆市宜居宜业和美乡镇。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红高粱文旅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也是回龙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遍地秋葵绿
从“填坑废物”到“绿色黄金”
在回龙镇的产业图谱中,秋葵以其独特的价值与活力,成为“绿色经济”的亮眼代表。秋葵为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因丰富的营养特质被誉为“植物黄金”“绿色人参”——它富含维生素A、B、C及铁、钾、磷、锌、钙等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高达15%—26%,兼具帮助消化、保护胃黏膜的功效,契合当下低脂健康的食品消费趋势,因而广受市场青睐,为回龙的绿色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
回龙镇的秋葵种植始于2016年。2016年种植大户哈佳从云南引进黄秋葵种植技术,看中其“价格高、生长快、产量高”的经济优势。为破解村民“不认识、不敢种”的难题,她创新举办“秋葵宴”,邀请村民免费品尝,用口感赢得认可,逐步推动秋葵在幸福村扎下根来。初期,秋葵因市场认知度低一度滞销,“村里有个大坑,愣是被整车秋葵填平了”。面对困境,哈佳带领团队用“笨方法”跑销路,逐家联系经销商,最终在双福国际农贸城建立稳定合作渠道,实现“每天2000斤采摘量,经冻库降温后1小时送达市场”的高效流通模式。随着产业发展,种植标准不断提升。回龙镇的秋葵严格按照日韩标准规范化种植,将秋葵长度控制在8—11厘米,确保品相与口感。同时,借力直播带货风口,把直播间设在田间,让网友直观看到采摘全过程,销售渠道持续拓展。如今,依托双福农贸城物流网和互联网平台,回龙秋葵不仅覆盖全国市场,更成功出口海外。
回龙镇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订单”的经营模式,以哈佳种植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形成“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目前,合作社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亩以上,带动周边农户规模化参与,实现“抱团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有工出工,有地出地”灵活方式,优先吸纳贫困户入社,提供就业岗位和土地流转收益,累计带动180余户困难群众增收脱贫,让产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民生。同时,在巩固现有种植规模基础上,持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扩大回龙“绿色蔬菜”在重庆主城的市场占有率,推动单一作物向多元蔬菜产业集群升级。
如今的幸福村,田间自动运输“小火车”穿梭忙碌,分拣、称重、装车的村民笑意盈盈。秋葵盛果期,每亩纯收入达1.5万元,产业活力持续迸发。从“填坑废物”到支柱产业,秋葵的蜕变正是回龙镇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以特色产业为支点、以创新思维为动力、以惠民利民为目标,让一个个嫩绿的秋葵荚,盛满了村民用双手种出来的幸福希望。
红高粱的炽热与秋葵的清新,一红一绿,在回龙镇的土地上交织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它们不仅是回龙镇农业特色产业的代表,更是当地百姓致富的希望所在。在回龙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随着“种、产、销、消”一体化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红高粱和秋葵产业必将不断发展壮大,让回龙镇更加靓丽,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
(本版文图由回龙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