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808期 >2025-09-15编印

更璀璨 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刊发日期:2025-09-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1版)
  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重庆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上榜,这也是重庆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何茂曾在外地打工多年,得知非遗将进入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各大景区后,她决定回乡工作,“现在在家门口唱歌绣花,比在外面奔波强多了。”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涵盖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区县。2014年设立实验区,2025年成功晋升,十余年来,重庆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乡村振兴”等模式,推动区域内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
  如今,保护区内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市级166项、区县级1278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810人,不可移动文物5086处。此外,还有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9个中国传统村落、26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石柱的谭明兰,从小跟着外婆学习土家刺绣,过去闲暇时绣些鞋垫、围裙自用。如今,她与当地非遗工坊开展合作,制作夏布刺绣文创产品,每月收入1000多元,“这手艺活做了几十年,没想到现在还能带来收入。”
  孩子们在非遗研学课上体验蜡染,人们在村寨广场跳摆手舞,妇女们在工坊里刺绣……非遗正以多元形式融入生活,流淌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间,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将精彩亮相

  长江文化,千年文脉绵延不绝。
  2024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牵头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共同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首届秘书处设于重庆,重庆在推动长江非遗保护传承中,承担起更重要的协调与服务职能。协同机制建立以来,各省区市围绕非遗保护传承,互动频繁、合作务实。
  比如,川渝两地联合举办巴蜀非遗品牌大会,发布《2025巴蜀非遗品牌合作机会清单》,推动非遗项目与高校、企业签约;湘鄂赣皖联手推出非遗联展,共展长江文化风采;长三角非遗节向全流域开放,推动长江非遗对话交流。
  9月15日至17日,重庆将举办的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正是协同机制下的重要成果。活动将集中展示长江流域内13个省区市1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四川蜀锦、湖南湘绣、江苏苏绣、江西景德镇陶瓷、安徽宣纸制作技艺等,重庆漆器、大足石雕等也将精彩亮相。
  展览期间,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观众体验互动、非遗产品展销等环节将同步开展,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村到一片流域,非遗工坊里的灯火、文化生态区的歌声、长江流域间的对话,长江流域非遗根植于长江文明的沃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