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808期 >2025-09-15编印

从三个关键词看重庆大城之治新路子
刊发日期:2025-09-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1版)
  现场,施工人员却犯了难:“要把空中零乱的管线改迁到地下,可我们不知道地下藏着哪些管线,也不清楚位置呀,可不敢胡乱开挖!”
  “别急!”负责人打开了“数字管线”系统,通过三维数字孪生技术,他输入开挖范围后,系统立即弹出地下管线分布图。
  “靠着这份‘管线地图’,排水、燃气、供水等管线的走向一目了然,有效避免了施工破坏管线,杜绝了停水停气的发生,减少了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施工人员长舒一口气。
  除了推动地下施工从“事后补救”向“全程智防”转变,“数字管线”系统也时刻守护着地下管线的“健康”。
  在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地下雨水管道内安装的感知设备“亮起红灯”,两分钟后,“数字管线”系统向当地住建部门发出预警信息:雨水氨氮超标,疑似污水流入。
  前来的“管道机器人”在巡查人员的指挥下,进入管道“问诊”,很快找到症结:管道接口破裂,污水正在渗入。
  “要是以前,必须开挖路面找漏点,费时又费力;现在,机器人‘钻’进去,效率大大提升。”参与处置的渝中区住建委工作人员说,确认漏点位置后,维修队伍很快进场,半天时间便完成了抢修。
  在城市运转的庞大体系里,地下管线堪称“生命线”。作为山地城市,重庆地下管线密集,仅燃气、供水、排水、油气长输等四类管线就达11.6万公里,如何让它们健康运转?
  重庆用数字化手段给出答案:中心城区6.2万公里管线全部建成数字孪生模型,38类属性数据标准化归集,7000套感知设备覆盖97%的中高风险点,实现管线生命体征实时监测、一屏掌控。
  下一步,重庆将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以外区县人口密集区的地下管线数字孪生建设,加快推动AI赋能综合场景,切实把“数字管线”打造成“生命线”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