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
最近,罗永浩与西贝餐饮企业的“预制菜之争”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从网络吐槽演变为行业热议,反映出餐饮业在工业化转型中的诸多问题。
笔者认为,关于这一话题,有一点需要先澄清:预制菜本身并无过错。它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在适应现代生活节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尽管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出台,但凭借常识,我们可以认识到预制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为啥这样说?首先,预制菜的出现源于当代社会的高效需求。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工作压力大、时间紧迫,难以从头开始准备一餐饭菜。预制菜通过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了食材的标准化处理和快速供应,这不仅提高了餐饮效率,还确保了食品安全和口味一致性。例如,超市中的速冻食品、切配好的蔬菜包,甚至餐厅使用的半成品酱料,都属于不同程度的预制形式。
如果一味拒绝预制菜,那是否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亲手从事养殖、屠宰和烹饪的全过程?这显然不现实,也与现代分工协作的理念相悖。事实上,所有食物供应链中都存在预制环节,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
数据显示,全球餐饮行业已广泛采用工业化手段,如美国快餐连锁企业公开使用预制工艺,以满足大规模需求。在中国,随着城市化加速,预制菜有助于缓解餐饮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推动行业从传统手工模式向规模化转型。拒绝预制菜,不仅忽略了其便利性,还显得脱离实际,难以适应时代发展。
当然,这一事件中,西贝餐饮企业的处理方式值得反思。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应对网络舆情时,显露出公关能力的不足,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补上这一课。他的主要错误在于回应策略的刚性与不透明。
当罗永浩指出西贝菜品价格高且涉及预制菜时,贾国龙并未选择理性沟通,而是直接以“战”的姿态回应,包括召开全员大会并扬言起诉。这不仅未能化解矛盾,反而放大了舆情,导致企业形象受损。
进一步分析,西贝一直强调现做现炒的手工理念,却在实际操作中依赖中央厨房的预处理模式,而未向消费者充分说明。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误解和不满。此外,在国家标准尚未明确的情况下,贾国龙坚称100%没有预制菜,虽基于自身理解,但忽略了公众对透明度的期待,最终导致营业额下降和部分门店调整。
西贝的故事,也为其他企业家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强调透明度是关键。在社交媒体时代,企业应主动披露生产流程,如通过直播展示后厨操作,或在菜单上标注预制环节,以赢得消费者信任。其次,定价策略需合理。预制菜本应体现高效与平价的优势,若以高价位销售却未匹配相应价值,难免招致质疑。
再次,不同行业的企业家都需适应数字时代,学习危机公关技巧:用数据和事实回应质疑,避免对抗性语言,转而寻求对话与改进。类似海底捞等企业,在使用预制工艺时保持低调务实,便避免了类似风波。
这一事件也推动了行业规范的讨论,罗永浩在“停战”声明中呼吁法规尽快出台,正是积极信号。未来,随着标准落地,餐饮业或将迎来有序洗牌,那些注重透明和创新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总之,预制菜无罪,它是时代进步的体现。问题在于如何规范使用和公开信息。企业家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主动拥抱变革,以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