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记者李晟
秋意初显,江风送爽。
9月15日,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将与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同期举行,共迎八方来客。这是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非遗精品的首次汇聚,也是长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的集中展示。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城市和本次活动的东道主,重庆以时空为纸、以非遗为笔,绘就了一幅“文化惠民、区域协同”的美丽画卷。从大山里的非遗工坊,到走向国际展会,从传统手艺坚守,到人人参与保护传承,重庆非遗正讲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的动人故事。
工坊星火,巧手织出幸福路
非遗工坊,一个承载着产业活力与文化魅力的载体,正成为助力重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发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重庆市巫溪龙凤工艺、涪陵涪州结绳、武隆浩口蜡染3家非遗工坊成功入选。
走进涪陵区涪州结绳非遗工坊,一派繁忙的景象:妇女们穿着红围裙坐在工作台前,指尖翻飞间,一根根彩绳逐渐编织成精美的手工艺品。央视春晚的文创手绳、精美的旅游产品……这些结绳作品,都是出自她们的巧手。
涪州结绳非遗工坊,由涪州结绳手工编织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沉静牵头建立,如今,这里已成为巴渝巾帼产业示范基地,一根绳连结了万千“结绳巧娘”,这项传统非遗成为她们编织美好生活的“幸福绳”。
“我们工坊里有妈妈,有残疾姐妹,还有六七十岁的阿姨,大家聚在一起,边聊天边编结,既赚了生活费,也找到了伙伴。”张沉静说,工坊采用“零成本创业”模式,材料送货上门,产品定期回收,真正做到“培训不离乡、就业不出村”。目前,涪州结绳工坊已带动30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在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蜡染非遗工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雷手持铜制蜡刀,蘸取70℃下熔化的蜂蜡,在一块白布上沿着绘制的图案点蜡;待蜡干透后,将布料浸入蓝靛染缸反复浸泡、晾干数次;最后经沸水脱蜡、清水漂洗,一方带有蓝白交织纹样的蜡染布料便跃然眼前……工人们以这种传统方式生产的蜡染产品,不仅摆进了城市的文创商店,更远销海外,向世界展示重庆非遗的魅力。
近年来,重庆出台鼓励政策,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非遗工坊100个,累计带动就业1.7万余人。
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显生机
“山歌不唱哟,就不开怀哟……”在彭水阿依河5A级景区,苗族民歌传承人何茂身穿民族盛装,正为游客演唱《娇阿依》。悠扬的歌声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