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仁彬
(接上期04版)
中国抗战对美英“先欧后亚”战略起到了支撑作用。美军在中国的大后方和八路军、新四军等控制的部分区域建立众多气象站、水文站与无线电通讯网,设立联合情报搜集整理机构,在情报收集等方面与美国等盟国全面合作。英国首相丘吉尔指出:“中国一旦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印度将不保。”中国军民坚持抗战,延缓了日军南下进程。“南进”作战是日本侵略扩张的既定国策、德日反复密谋的战略协同阴谋。1940年春夏,德国竭力唆使日本“南进”作战,但中国始终拖住其陆军主力,使其无法脱身“南进”。1941年,日本陆军总兵力51个师团,在中国有35个师团、东南亚10个、日本本土4个、朝鲜2个。1942年日军原计划进攻澳大利亚,因中国战场牵制被迫放弃,导致中途岛战役惨败。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年初,中国战场牢牢拖住日本66万陆军,美军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激战太平洋战场的48万日军;1945年中国战场仍钳制着日陆军51个师团中的22个,太平洋战场仅10个,日军无法南进,中国有力支援在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美英军队的反攻作战。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说“中国抗战使日本陷入无底泥潭,是太平洋战争失败的根源”。
五、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对苏联战场提供了有力的声援和支援,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联战场以机械化作战为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会战均投入坦克上万辆,伤亡超百万,对击败法西斯德国产生了决定性作用。1938年7月和1939年夏季,日军与苏联曾在张鼓峰、诺门坎地区发生局部冲突,但因陆军主力被中国战场牵制,始终无法调兵“北进”,与德军的战略对进企图被彻底粉碎。斯大林曾说:“中国战场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1941年冬至1944年秋,苏联从远东地区抽调54.2万人和火炮5000多门、坦克3300多辆到欧洲战场,对苏德战争的进程影响重大,中国为苏联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和物资援助,苏联军事情报组常驻延安,德国将要进攻苏联的重要情报就是中共转告苏联高层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时,希特勒要求日本从远东进攻苏联,日本因主力深陷中国战场而拒绝,苏联红军因此集中兵力抵抗德国,直至反攻柏林,中国战场客观上帮助苏联夺得卫国战争胜利。
六、中国对欧洲和北非战场提供了间接的战略支援配合,对同盟国在欧洲和北非战场获胜作出了积极贡献
欧洲战场具有反法西斯战争核心区域的战略地位,是盟军抗击德军的主要战场,使日本在国际上孤立无援,改善了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中国战场与欧洲、北非战场同样有间接的相互战略支援的关系与作用,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战时急需的钨、锡和桐油、猪鬃等大批战略物资。罗斯福还说过,若日军“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欧洲战场涉及国家多,以大兵团、运动战为主,盟军反攻作战主要靠强大的陆军空军。中国战场牵制住大批日军,使德日法西斯无法在欧亚大陆从南北两线对进,减轻了欧洲和北非战场的压力。1940年夏,在德国打败英法联军、法国投降危急时,日本却因主力被中国战场牵制无力南进西进。丘吉尔说过“若中国崩溃,日本将占领印度,中东陷落,欧洲战场将延长数年。”说明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协同配合至关重要。北非战场以沙漠战和游击战为主,吸引了德意法西斯的部分兵力,发挥了盟军控制地中海、切断德意补给线的战略作用,配合盟军在欧洲战场的反攻作战,中国战场为北非战场提供了间接的战略支持。
七、中国抗战动员广泛、投入最多、牺牲巨大,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胜轴心国作出的最大贡献
中国为抗战作了广泛的战争动员准备,巨大的战争投入和消耗牺牲为同盟国之最。美国美利坚大学历史系彼得·库兹尼克教授承认:“二战期间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中国政府宣布的死伤人数更是高达3500万。”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认为“中国抗战是二战中被低估的战场,其贡献远超西方认知。”因此,正确评价中国的贡献很有必要。
(一)抗战的战争准备与战争动员
中国在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的艰苦情势下开展了抗日战争的准备和动员。一是政治准备。到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国基本完成战时体制改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路军改编、新四军组建,奔赴华北华中抗日前线抗战。全国思想文化战线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教育,创编排演大批文艺作品,唤醒民众,凝聚全国抗战智慧力量,基本完成抗战的思想准备,全国军民和海外侨胞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正面战场作战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二是军事准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积极整军备战,国民政府军基本完成改编,地方军统一纳入全国军队序列,战斗力有所提升;修建部分国防工事,大批引进德国等先进武器,建立兵工厂发展战时军事工业,生产枪支大炮与药品等,勉强支撑军队的作战需求。三是经济准备。中国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调整财税制度,储备调配战略物资,加强经济统制;通过沿海工厂内迁、举办企业、修建道路等措施,初步建成后方工业交通体系,以四川为中心把西南地区初步建成战略大后方,基本保障全国抗战物资供应。四是战争动员。中共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合作;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形成包括农民的全民族军民动员模式,构建人民战争体系,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国民政府普遍开展社会动员,全国形成父送子、妻送夫、子送父踊跃参军的场景,支援江桥抗战、长城抗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前线的对日作战。
(二)中国以巨大的战争投入和消耗牺牲,在世界的东方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脊梁
中国在东方主战场抗击日军时间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场。中国人民的牺牲树立了全人类自由解放事业的丰碑,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代表国际社会对此作出了充分肯定:“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所经历的牺牲举世公认,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正确评价和广泛同情。”一是兵力投入与消耗巨大。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投入对日作战兵力最多时超500万,伤亡380余万人,其中阵亡约132万人。中国消耗了巨量武器弹药和能源物资,仅滇缅公路运输量占中国抗战物资总输入的90%,驼峰航线空运物资65万吨。二是战略资源与经济消耗巨量。中国在抗战中遭受了巨量的经济损失,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工业、农业、交通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量工厂倒闭,农田荒芜,大批铁路、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被炸毁。按1937年比价,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战争消耗4万多亿美元。中国在经济落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支撑长期抗战的经济消耗,工业产能倒退数十年。三是社会伤痛创巨痛深。侵华日军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残酷屠杀和掠夺中国军民,犯下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4万、抢劫黄金至少6000吨,日军制造了人间惨案数百起,造成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占各国二战伤亡总人数的33%),给中国家庭结构、交通、产业、文教等均造成深重伤害。埃及前驻中国大使阿卜杜勒·瓦哈比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巨大。这些事实值得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和铭记。”
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战略地位及未来启迪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斯达林也曾表示“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战场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战理所当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
(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个主战场
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他肯定中国人民在战争中首先站起来战斗,为盟军争取了时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将腾出数百万兵力投向其他战场,整个亚洲局势将彻底崩溃”。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中国军民坚持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有力支援了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关键作用。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时间+空间+道义+物资”多重支撑,改变了战争进程,恢复世界和平。拉纳·米特教授认为“中国抗战为二战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不仅对中国的命运至关重要,也对塑造当今世界格局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东方主战场
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中说:“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他早就把中国抗战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总体思考和谋划。毛泽东持久战思想中的政治团结、国际统一战线、经济自给等动态博弈与综合制胜的理念,对当代非对称战争、超限战、国家安全战略仍有指导作用。
(三)中国抗战帮助同盟国彻底粉碎了轴心国德意日“会师”中东、奴役世界的阴谋
中国战场迫使日军分散兵力应对消耗战,消耗大量战争资源,放弃“北进”苏联与“南进”太平洋的同步扩张计划,换来苏联卫国战争、太平洋战争的战略缓冲期。曾任苏联驻华武官的崔可夫元帅指出:“日本未进攻苏联,是中国战场牵制的结果。”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中国的抗战是决定世界命运的关键一环,他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战后日本官方战史《大本营陆军部》承认中国大陆战场是日本陆军的核心战场,其失败决定了整个战争结局,佐证了中国战场的重要性。
(四)中国军民十四年浴血抗战取得了辉煌战绩
一是大量歼灭日军主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八年中,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中小战斗近20万次,其中中国正面战场进行重要战斗1000余次、小战斗及游击战3.8万次;参战兵力最多时近500万,歼灭日军171万人,其中正面战场歼灭日军85万余人,牵制日军50%以上兵力。抗战史研究者一般认为日军在中国被毙伤150余万人(有研究者认为日军二战伤亡287.4万人,其中中国战场伤亡198.4万,占其伤亡总数的69.03%)。据战后中国台湾公布史料,二战结束时在中国大陆(不含东北、香港)、中国台湾和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投降军队128.32万,超过其在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投降的陆海军总数。二是收复国土,提升国际地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彻底打败日本,取得收复全部国土和所有城市等辉煌的战略成果,推动不平等条约废除,通过《波茨坦公告》确保台湾回归中国法理依据,奠定了战后亚洲的战略格局,大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三是对日本战争经济和战略资源造成严重消耗和破坏。中国抗战沉重打击日本的战争经济,粉碎了日本资源掠夺计划,严重消耗其国力,1941年日本直接军费占国民收入之比由1937年的17.6%升至34.9%,1931—1945年日本内阁因此连续倒台15届。哈萨克斯坦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过,中国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二战期间,中国人民以巨大牺牲捍卫世界的和平,中国人民在战胜法西斯方面的作用应得到更多认可。
结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启迪
中国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最终胜利,对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丰碑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首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国军民在东方主战场通过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中国应该加快科技与军事革命,创新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和军事科技,增强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建立强大国防,拒敌于国门之外;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气概保家卫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发展成果。当下的科技战、贸易战、关税战、金融战、生物战及其他超限战、总体战都全要依靠科技创新。
第二,失道寡助,侵略必败。侵略者必将激起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与军民的强烈反击,最终必遭失败。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石田隆至等进步学者都认为,日本应切实正视和深刻反省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巨大伤害的历史事实,以史为鉴,持续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日本及其政治家应深刻反省,承认侵略、承认失败、承认历史,面向未来,止戈为武,铸剑为犁,永遵和平。
第三,团结奋战,战胜强敌。中国军民英勇抗日的历史充分证明国弱必被欺,弱国能够战胜强国。弱国必须有保护和平实力,唯有奋起反抗,建立全民统一战线,坚持抗敌必胜的信念、勇毅坚决的意志,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就能战胜强敌。中国为亚非拉国家树立了民族解放范式,助推殖民体系瓦解、民族解放运动,重塑战后世界格局。
第四,抗战精神,世界财富。中国军民在抗战中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必胜信念、抗争精神和坚韧意志,凝聚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将成为全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激励世界人民为维护和平与发展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四级调研员、年鉴工作处处长,出版中级职称。长期从事地方志、年鉴和抗战史、文史研究,曾获地方志、年鉴和党史编纂研究成果国家级、省市级奖励20多项,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