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
近日,浙江绍兴鲁迅故居一面鲁迅手拿香烟的网红打卡墙引发争议。一位自称控烟志愿者的游客投诉称,该墙画“误导青少年”,要求更换为“右手握拳”的形象。这场看似简单的投诉,实则撕开了当代社会对历史人物符号化解读的深层困境:若以当下的道德标准裁剪历史真实,掐灭先生手中那支象征思考的烟,谁又能点燃我们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思想之火?
鲁迅先生烟不离手的形象,早已成为其精神符号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朝花夕拾》中,他自述“从青年时代起就吸烟”,在《藤野先生》里,更以“烟卷在烟雾中露出脸来”的细节,刻画了留学日本时苦闷求索的姿态。这支烟,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黑暗中沉思的具象化表达——当社会如铁屋般窒息,唯有指尖的星火能照亮思想的裂隙。
控烟志愿者的善意不容否定,但将百年前的吸烟行为等同于“误导青少年”,实则是用当代健康标准丈量历史语境。正如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所言:“鲁迅所处的时代,公共场所吸烟并未被禁止。”若以今律古,是否也要为《红楼梦》中的饮酒场景贴上“酗酒警示”?为《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打上“暴力倾向”标签?历史人物的言行,本就是特定时空的产物,剥离其时代背景的“道德审判”,终将沦为刻舟求剑的闹剧。
鲁迅故居的打卡墙之所以成为文化地标,恰恰因其展现了“生活化的鲁迅”——这位以笔为剑的战士,同样有着夹烟沉思的凡人姿态。正如网友所言:“若将烟换成握拳,反而成了空洞的符号。”这支烟,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锐气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的交汇点,是其思想中“战斗性”与“人文性”的平衡支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若因个别投诉便更改历史景观,实则是将文化记忆置于“多数人暴政”的风险中。绍兴文旅局收到全国来电反对修改墙画,正是公众对历史真实性的集体捍卫。正如作家赵瑜所言:“若今天可以修改他手中的烟,明天便可篡改他的衣着,后天再否定他的思想。”当文化符号的修改权被简化为“投诉-响应”的机械流程,我们终将失去与历史对话的锚点。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当代社会在价值重构中的迷茫:我们既渴望鲁迅的批判精神,又试图用“安全”“正确”的框架驯化这种精神。但真正的思想之火,从来不是被“点燃”的,而是从对历史的尊重、对现实的叩问中自然生发的。
与其纠结于墙画上的烟,不如关注青少年如何在博物馆中理解鲁迅:是机械模仿“点烟打卡”的皮相,还是读懂《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的呐喊?是追逐网红景点的流量,还是思考“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担当?答案不在墙画的修改与否,而在教育者能否将鲁迅精神转化为当代青年可感知的价值坐标。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先生的烟早已燃尽,但他笔下的火种,仍在等待新时代的点燃者。这火种,不在对历史符号的涂改中,而在每个青年直面现实的勇气里;不在对先贤的苛责中,而在我们承续其精神、开拓新路的行动中。掐灭先生手中的烟,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正确”,但唯有守护历史的真实,才能让思想的火炬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