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石马中学七年级二班汪静秋
“滴滴……叭叭……”一辆辆满载空心砖、实心砖的汽车,驶出规模庞大、设备一流、零污染的砖厂,令排队等候的司机们羡慕不已。
“别急,都有货。”爸爸自豪地说。
中午,爸爸便带我去爷爷家。爷爷正在他的砖厂忙里忙外,见了我格外高兴。爸爸却几次都把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有什么麻烦,就直说吧。”爷爷心直口快。
“最近……我有个想法,你的砖厂是老厂,设备落后,规模小,尤其是废气、废水排放超标,污染了咱村的生态环境,又过度开采泥沙,破坏生态植被,还是把它停了,跟我一起干吧。”爸爸对爷爷说。
“停了?说得轻巧,像根灯草。”爷爷瞪着双眼,火冒三丈:“没有砖厂哪有你?砖厂也是我的孩子,更是我的命根子。”
爸爸无言以对,无奈地低下了头。是啊,爷爷从小是孤儿,家里一贫如洗。直到实行改革开放,农民承包土地,打工经商,才慢慢过上了好日子。人们有了节余,纷纷拆了土墙,穿斗房,修砖瓦房。在集体砖窑干活的爷爷,就承包土砖窑,单干。爷爷烧的青砖质量好,供不应求。好多村民都来砖厂打工,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爷爷挣钱修了大瓦房,才结婚有了爸爸……
“爸,我知道,你年轻时一心扑在砖窑上,精心研究烧砖技术,奋斗了几十年,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才有了这个砖厂。靠它供我读书,上大学,资助我自主创业,才有了我的现代化砖厂。”
“知道?你还让我关厂?看看十里八村的砖瓦房、楼房、小洋房,城镇的高楼大厦,哪个没用我的砖?咱村以前把小路修成土马路,家家户户打地坝,哪个不是免费拉我的砖渣、炭渣去铺的?”爷爷越说越生气,嗓门像个大喇叭,吓得我不敢吭声。
我赶紧给他们递上一杯绿茶,放松一下心情。“爸,你说的都是事实,吃水不忘挖井人。咱村正在创建绿色生态小山村,不能让砖厂的噪音、污水、浓烟拖后腿呀。”
爷爷环顾四周,昔日厂边绿油油的小山坡不见了,周围的小河也渐渐变得黑漆漆的,不禁长长地叹了口气:“唉,这些年只顾砖厂挣钱,没重视生态环保呀。”
“爷爷,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呀。”我学着老师的口气说,爷爷不禁笑了。
爸爸立即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社会可持续绿色发展,为了子孙生活更幸福,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啊。”
爷爷望着我说:“关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高兴地拍手叫好,爸爸也竖起了大拇指。金色的阳光照在爷爷身上,显得格外高大。
很快,爷爷办了30多年的砖厂被夷为平地,种上了各种花草果树。渐渐地,裸露的沙土绿了,花儿开了,小河清了,成群的鱼儿欢快地游着,鸟儿在树林里尽情地歌唱。大家都说咱村变美啦。
望着一片片绿茵茵的树林,一条条清澈的小溪,一座座美丽的花园小区,我感到无比骄傲,无比自豪。我将来也要像爷爷、爸爸一样做一名绿水青山最忠诚的守护者。
点 评
这篇作文以生动鲜活的叙事,勾勒出家庭三代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观念碰撞与和解,主题深刻且富有时代意义。
故事通过爷爷与爸爸的对话展开,将传统砖厂带来的经济红利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具象化,爷爷从“火冒三丈”到“长叹”“笑了”的情感转变,细腻刻画了老一辈对事业的深情与对现实的反思。文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引用自然贴切,既点明政策导向,又升华了环保理念。人物塑造立体饱满,爷爷的倔强与担当、爸爸的务实与远见、“我”的机灵与热忱跃然纸上。环境描写前后呼应,从“小山坡不见”“小河黑漆漆”到“绿了”“清了”,以具象变化展现生态修复的成果,结尾“绿茵茵的树林”“清澈的小溪”等画面充满诗意,传递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全文语言质朴流畅,情感真挚动人,既是一曲绿色发展的时代赞歌,也是对代际传承与责任担当的深情礼赞。
(指导老师蒋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