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团结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汪语程
我只要回到家,就会看见太奶奶放在柜子上那只带缺口的碗。
那是暑假的一个午后,我跟小伙伴迎着火辣辣的太阳,相约到外面去玩。我玩着玩着就觉得很口渴,于是跑回家准备拿起碗来喝水,可妈妈竟然把碗柜上了锁,我打不开了。怎么办?我灵机一动,就想起了太奶奶柜子里有一个用金色的绸布包起来的看起来很平常的碗。口渴的我顾不了那么多,马上跑到太奶奶房间里爬上柜子找到了那个包裹,我拿出那只碗就往厨房跑去,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碗被摔出了一个缺口。我赶紧捡起来,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太奶奶房间,重新包好后放回原处,匆匆离开。
到了傍晚,太奶奶竟然跟很少回老家的二爷爷一起回来了。我们一大家子都围着二爷爷嘘寒问暖。二爷爷说:“我这次回来就是来看看那一只碗的,因为我想他们了!”二爷爷是军人,曾经上过战场,他说这话的时候眼含泪花。我一听,心想:一只碗有啥好看的,跟大家的饭碗没什么区别呀。此时太奶奶已经拿出了碗,大家一看,大吃一惊,碗缺了一个口子。太奶奶立刻严厉地说:“谁干的?”我一听,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太奶奶,是我不小心摔坏了的,再说这只碗不就是平常吃饭的碗吗?我用我的压岁钱买一个赔给你吧!”二爷爷说话了:“小语,你知道这只碗怎么来的吗?”我摇了摇头。二爷爷饱含深情地说道:“孩子,你去看看重庆红岩烈士纪念馆,那些烈士里有个最小的烈士,他叫小萝卜头。以他年龄小为掩护,成了传递情报的小交通员。到了读书的年龄,虽然他在监狱里吃着发霉的饭菜,但他每天坚持学习,狱友送给他半截铅笔,他非常珍惜,直到被反动派杀害时,那半截铅笔都紧紧握在他的手里。铅笔很普通,但它凝聚着烈士们不屈的精神。这只碗虽然很平凡,但它是许多保卫祖国边疆的烈士们用过的碗,烈士们吃了多少苦、出了多少血,流了多少汗,全都汇聚在这个碗上。每当我看到这只碗,就仿佛看见他们保卫祖国不怕牺牲的壮烈场面,我们要好好保护这只碗,世世代代传下去。”
听了二爷爷的话,看着桌上的碗,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内疚地低下了头。以后,我再也无法忘记那只带缺口的碗,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点 评
《缺口的碗》以童真视角触碰沉重历史,展现了优秀的叙事潜质。小作者通过“偷碗-摔碗-悟碗”的三重转折,完成了个体成长与历史认知的同构。摔碗时“瓷片在青砖上蹦跳”的细节缺失,如果加上碎裂声与太奶奶颤抖的手部特写,可增强戏剧张力。二爷爷讲述可植入战地细节,如碗曾装过战友们救命的干粮和水,使文物更具温度。结尾处若将“明灯”改为“碗中盛满星光,照亮我的作业本”,既能呼应学生身份,又能创造新颖意象。
(指导老师令狐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