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记者聂晶
近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先生一生历经颠沛流离,却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毕生所想都是怎么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为世界文明提供解决方案,其学术成就与人生智慧影响深远。他的两部作品《往里走,安顿自己》《经纬华夏》先后入选重庆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主办的“百本好书送你读”推荐书目,向全市读者推广。许倬云的作品不仅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的演变,更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的全新视角。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先生的经典著作,走进他的史学世界。
《西周史》
本书初版于1984年,后陆续出版增补本和增补二版。
这是许倬云的学术代表作之一。本书围绕“华夏国家”的形成这一中心议题,整合考古、文献、金文三方面的资料,对西周史上聚讼纷纭的议题,诸如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的本质、商周文化嬗替的关系等等,提出信而有征的合理解说,廓清了20世纪30年代的论战中留下的疑窦,是一部深入浅出的西周文化史。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读者来说,《西周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能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西周时期的社会风貌。
《万古江河》
本书首次出版于2006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万古江河》着眼于中国文化,回顾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梳理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万古江河》既是心怀中国文化的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该书是一本中国通史,起自史前文明,结束到上个世纪50年代,全书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是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本书首次出版于2015年。
本书的陈述,从新石器文化开始,结束于帝制皇朝退出历史,持续思索了中华民族的内涵和外延,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变化(Be-coming)之大潮中,分析中国应如何自处,也期盼中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特性,融入全球化之中。许倬云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
《中国文化的精神》
本书出版于2018年。
许倬云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视为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审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他从天、人、群、己等角度,梳理了中国人的时空观、宇宙观,以及神话传说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在探讨中国传统艺术时,阐述了其如何体现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理解。阅读这本书,能让我们挖掘到华夏文明深处的精神宝藏,为当代生活提供精神滋养,比如从传统的“和”文化中汲取和谐共处的智慧。
《经纬华夏》
本书出版于2023年。
许倬云以九十高龄,八易其稿完成此书。他跳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框架,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进行全新归纳。从地理、地缘和人地关系出发,探讨华夏文明的成长与成形。比如分析了不同地理区域对华夏文明发展路径的影响。阅读它,能让我们以全新的视野,看待华夏文明在与周边族群、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如何不断发展壮大,为思考中国文明的未来走向提供启示。
《往里走,安顿自己》
本书出版于2022年,与冯俊文合著。
许倬云结合先天残疾、战乱漂泊的人生经历及疫情时代的观察,针对现代人精神困境提出应对之道。全书分为五章,从病毒冲击、科技迷茫到人际疏离等维度切入,主张通过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之道”构建内心秩序。93岁的史学大家许倬云在书中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往里走,才能安顿自己。如果你总感觉活着很累,那就翻开这本书,从今天开始安顿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