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坤
8月6日,网友挑剌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语句问题一事,引发关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大录取通知书两处表述并非严重语病,但不够简洁通顺;表述虽无大错,但确有改进空间。(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消息)
此事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这种看似“无大错”的语句表述来自大学尤其是北大。毕竟,在公众心目中,高等学府从来都是语言文字的灯塔,更承载着社会对文化标杆的期待。
但这个板子不能一味打在大学身上。纵观当下,与简单、粗暴、泛滥、错别字频现的网言网语相反,一些公文类文本、文艺类文本却偏偏如叠床架屋,将平实、简洁的表达,层层包裹成故作高深、令人茫然的迷宫,“咬文嚼字”的推敲,变得“诘屈聱牙”。
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语言文字都是交流交往的桥梁,而非横亘在理解面前的深堑。“删繁就简”而不“弯弯绕”,才能守护好语言文字的纯净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