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记者黄乔实习生胡云凤
8月4日,“空地筑梦,智领未来”海航空地机(重庆)硕博研究生入职培训在方大航空国际总部举行,标志着方大重庆航空城空地机项目正式在渝启动。
据了解,该项目计划全国招聘500名硕博研究生人才。未来,将研发空地机和货运无人机,并搭建覆盖低空机型的运行平台,在重庆构建起一条从硬件研发到全场景应用的低空经济全链条。
首批51名硕博集结
顶尖人才共筑“空中蓝图”
培训现场,51名来自全国高校材料科学、AI研发、飞行器设计等专业的硕博研究生齐聚一堂,他们是海航空地机(重庆)科技有限公司首批入职的核心力量。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专业的万星辰,便是其中一员。这位陕西小伙通过校招成为该项目结构总体工程师。
“重庆不仅有深厚的工业底蕴,更在低空经济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能。”谈及选择重庆与项目的原因,他难掩兴奋:“低空经济作为当前蓬勃兴起的新兴赛道,充满了机遇与可能。海航空地机项目瞄准行业前沿,能将所学应用于样机研发,这种‘从0到1’的突破机会,对科研人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在重庆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投身空地机的研发创新,这种氛围也正是我所向往的。”
这份吸引力背后,正是企业对人才的求贤若渴。“为储备核心团队,我们已在国内985、211等航空领域院校举办26场双选会、13场宣讲会及15场专场招聘会。”重庆方大航空国际总部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延春介绍,从2530份简历中层层筛选,最终录取80人。
除首批入职的51人外,其余人员将在2026年毕业后或完成手续后陆续引进。加上正在招募的学科带头人,一支“一流顶尖”的研发团队正加速成形。
“三步走”布局
构建低空经济全链条生态
“空地机项目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构建低空经济的全链条生态。”李延春介绍,海航空地机项目发展路径清晰而务实。
第一步,将率先攻克空地机样机研发与落地,以此培养人才、积累经验,打造具备高精尖科技含量的标杆产品。
第二步,将延伸至货运无人机领域,聚焦物流“最后一公里”痛点,解决城市拥堵、紧急运送等场景下的高效配送问题,完善航空货运从国际到区域再到终端的全链路。
“但只有无人机、空地机、eVTOL这些机型的研发和制造是不够的,产品出来后如何在2B或2C平台上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就有了低空经济运行平台的搭建和研发。”李延春说,第三步,将搭建低空经济运行平台,依托海航航空集团在通用航空领域的经验,自主研发“安全、智能、便捷”的无人机运行控制系统,为低空无人机行业后续大规模运行,建立行业运行管理标准和运行监控通用系统。
李延春称,该系统完成后将不仅可满足海航航空集团内低空机型运行控制的平台支撑,也可满足国内包括eVTOL、空地机、直升机等外部低空企业的运行需求。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布局,空地机项目每一步都紧扣低空经济发展脉搏。
正如李延春所言:“低空经济的竞争,本质是科技与人才的较量。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技术落地、让产品好用、让生态成形。”
千亿级项目扎根
助推重庆低空经济加速跑
作为方大重庆航空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地机项目的启动,是千亿级航空城战略的又一实质性进展。
据了解,去年4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辽宁方大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深化在临空产业、物流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战略合作。
同年5月,方大航空国际总部揭牌。一年多来,飞机拆解、发动机维修、航空培训中心等项目已相继落地。此次低空经济布局,更是对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积极响应。
根据规划,方大重庆航空城未来五年预计撬动总投资逾千亿元,而空地机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助力重庆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我们持续招聘硕博人才,就是要用实际行动表明扎根重庆的决心。”李延春表示,随着项目深入实施,不仅将带动航空研发、制造等产业链升级,更能为地方经济注入创新活力,助推重庆低空经济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