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渝周刊·新芽总第772期 >2025-07-25编印

大足石雕艺人“江大脚”
刊发日期:2025-07-25 阅读次数: 作者:大足区香国小学二年级九班胡展翼  语音阅读:
  

大足区香国小学二年级九班胡展翼

  江大脚的家乡在大足,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大足石刻,博大精深的石刻文化,在大足这片沃土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石雕艺人,他们或走南闯北、用灵巧的双手让石刻文化在全国各地开花,或留守在家、用心地雕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的纪念品,售卖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
  在这些留守艺人中,江大脚是佼佼者,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最让他得意的作品是“大脚板”。你看,这一双双大脚丫子,圆滚滚,胖乎乎,栩栩如生,深受客人喜爱,他也因此获得一个外号——江大脚,这是对他精湛手艺的认可,心里自然乐开了花。
  可是后来,江大脚有些愁眉不展。愁什么呢?愁说话。原来,为了吸引顾客,江大脚由幕后转到台前,现场展示石雕技艺,这下可好,引来了许多客人围观、询问。哎,这是好事啊!愁啥呢?原来客人来自全国各地,大多说普通话,这也让江大脚赶鸭子上架——说起了普通话。可他普通话椒盐味实在太重,有的客人能听懂一星半点,有的则完全一头雾水,江大脚看着客人一脸茫然的表情和不经意流出的嘲笑,生性好强的他自尊心严重受挫,做起事来也无精打采。
  在大足香国小学上学的孙子看出了爷爷江大脚的心思,主动为爷爷当起了老师,从最基础的拼音开始,给爷爷纠正发音。爷爷也像个谦虚的小学生那样,他包里总带着一本新华字典,一有空就拿来读,新闻联播是雷打不动的必看节目,就连和孙子谈话都用上了普通话……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江大脚的普通话大为提高。
  现在,江大脚已经可以轻松自如地用普通话与外地客人交谈,由于他的现场展示与精彩介绍,生意越来越红火,家里早早盖上了洋房,村民对江大脚羡慕不已。
  最近,好长一段时间没看到江大脚了,听说一个外地客人看上了他的手艺,高薪邀请他去外地当石雕顾问,江大脚答应了。他说,做石雕不光是为了养家挣钱,更重要的是也想把大足的石刻文化技艺传承、传播、发扬光大。
  我在心里为江大脚点了一个大大的赞,为他的干劲和努力,更为他的这份家乡情怀。
  这就是江大脚的故事,可故事还在延续,因为他还在异乡学着说普通话,他还在用普通话讲着家乡的故事,石刻的故事……

点 评
  这篇关于“江大脚”的故事充满温情与力量,字里行间流淌着传统手艺人的匠心坚守与时代担当,读来令人动容。
  故事以大足石刻为文化背景,塑造了一位既扎根乡土又勇于突破的手艺人形象。江大脚的“大脚板”石雕是他精湛技艺的符号,而从“幕后匠人”到“台前传播者”的转变,则成为他个人成长与文化自觉的隐喻。面对普通话带来的沟通困境,他放下身段从头学起,字典不离身、紧跟新闻联播、主动与孙子对话,这份“小学生般的谦逊”与“好强不服输”的韧性,既勾勒出老一辈手艺人的可爱性格,更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者在时代浪潮中主动求变的勇气——他不仅是在学说普通话,更是在搭建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桥梁。
  故事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将个人命运与文化使命悄然交织。当江大脚带着乡音未褪的普通话走向外地,当他为了“传承、传播大足石刻文化”而离开家乡,个体的生计追求便升华为对地域文化的自觉守护。这种从“养家挣钱”到“文化担当”的认知跃迁,让人物形象更具厚度,也让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有了更温暖的注脚——它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手艺人带着烟火气的热爱与坚守。
  结尾处“故事还在延续”的留白,巧妙呼应了文化传承的永恒性:江大脚的脚步,既是大足石刻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印记,也是无数像他一样的普通人在时代中书写的文化自信。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从不该被束之高阁,当手艺人带着对土地的深情勇敢迈出脚步,文化的生命力便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适应与分享中悄然生长。为江大脚点赞,更为所有在平凡中守护文化根脉的传承者致敬。

  (指导老师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