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智凤小学六年级二班黄馨怡
我的童年像颗裹着糖霜的玻璃弹珠,在记忆的鹅卵石路上叮叮当当滚了十二年。那些被阳光晒得发烫的往事里,总有一滴咸涩的泪珠,倔强地黏在六岁那年的红包褶皱里,怎么晒都晒不干。
那年春节特别热闹,我和弟弟跟着奶奶去亲戚家拜年。临别时,亲戚塞给我们一人一个红彤彤的压岁包。回家的路上,我和弟弟像两只欢快的小麻雀,把红包贴在胸口蹦蹦跳跳。路边的梧桐树在寒风中沙沙作响,枝头的小麻雀叽叽喳喳,仿佛在分享我们的喜悦。
回到家,我们迫不及待地拆开红包。弟弟突然“哇”地大叫起来,举着一张崭新的五十元钞票满屋子跑:“奶奶快看,我有五十块。”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展开自己的红包,红艳艳的百元钞票一张、两张、三张……整整四张。我高兴得原地转圈:“我有四百块,四百块。”
弟弟瞬间涨红了脸,像只炸毛的小猫冲过来:“凭什么你这么多?分我三张。”我赶紧把红包塞进棉袄内袋,死死捂住口袋。弟弟气鼓鼓地跺脚,眼睛瞪得圆圆的,最后“哼”地一声跑开了。
晚上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时,弟弟突然带着哭腔说红包不见了。我刚要转头看他,突然感觉衣袋一轻——奶奶的手正从我口袋里抽走红包。
“奶奶!”我急得声音都变调了。
老人布满皱纹的手顿了顿:“弟弟弄丢了,你分他三张。”
“我不!”
“你是姐姐,应该让弟弟,不给我就要打你了。”
我双眼无神地看着奶奶从我的红包里抽走三张,把剩下的那一张丢给了我。死死攥住剩下的那张钞票,我感觉喉咙像被棉花堵住了。电视里欢快的歌声突然变得刺耳,弟弟得意的笑脸在余光里晃动。我的泪水啪嗒啪嗒打在皱巴巴的红包纸上,晕开了上面金灿灿的“福”字。那年春晚演了什么我全不记得,只记得那张被强行分走的钞票,在我睡梦中带着我手心的温度消失在奶奶的口袋里。
现在我的储钱罐里早就有了更多压岁钱,但那个残缺的红包依然躺在抽屉最深处。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想起那个寒冷的除夕夜,想起人生中第一次明白,原来大人眼里的“公平”,有时候是带着刺的。
点 评
《藏在红包里的眼泪》以孩童的清澈目光,揭开成人世界中“公平”的复杂面纱。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将童年喻为“裹着糖霜的玻璃弹珠”,既甜美易碎,又暗含成长中的尖锐触碰。文中对红包细节的刻画尤为动人:弟弟“炸毛的小猫”般的哭闹、奶奶布满皱纹的手强行分走钞票的场景,以及泪水晕开“福”字的画面,将孩童的雀跃、委屈与无奈层层递进,最终凝聚成对传统家庭规则的无声叩问。
文章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如春晚的欢歌与主人公内心的酸涩、弟弟的得意与姐姐的隐忍,强化了情感张力。结尾“公平是带着刺的”一句,既点明主题,又留下余韵,引发读者对代际观念差异的思考。若能进一步挖掘奶奶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如长幼秩序或性别观念),主题将更具深度。 (指导老师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