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这一写就是30余年,为何?按照郭相颖自述,他感到“难以求得现场讲解的口头语言与成书后的书面语言的完美统一。”他表示,自己作讲解时特别强调“因人而异”“传播知识”“轻松有趣”,选择的造像内容、使用的语言、表达的形式、所需时间等无不因人而异,数十年来近千场解说都从未有过固定的解说词,也从未一次把参观地的造像讲完过。现场还要与听众互动,因人因事随机生发以获得谈笑风生、诙谐有趣的效果。而一旦形成固定文字,上述诸要素皆无法因人而异了,难以完全体现他现场讲解令人喜欢的效果。
直到退休之后,随着个人时间的宽裕和研究的深入,大足石刻保护和研究的成果也远超30多年前了。郭相颖再次全身心投入写作,他表示:“写书可以不受参观时间的限制,可讲得更全面详尽一些,征文、引言也可更准确更丰富一些,书还可由读者选择阅读,间断阅读,重复阅读,离开现场阅读如此等等,这些也许是‘书面’强于‘现场’之处,故奋而成书,以奉献读者。”于是,这部作品得以最终问世。
书中主要包括《大足石刻概述》《佛教造像》《道教和“三教合一”造像》《大足石刻线描图》四章。从大足石刻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造像成因、宗派归属、总体规模等基础知识入手,详细介绍北山和宝顶山两处主要摩崖造像,以解说词的形式着重“依经解像”,帮助读者了解造像原意。以宝顶山,特别是大佛湾造像为重点,逐龛逐窟作讲解赏析,同时按参观顺序,对北山造像择其精美和有特殊意义者加以讲解赏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四章《大足石刻线描图》,以实证精神重新激活了线描这一东方艺术传统。”杨帆介绍,特别收录的宝顶大佛湾和北山佛湾白描长卷图,可供读者一览其宏伟全貌,如同导游图,方便游客找到相关龛窟。其余白描图则清晰展示了造像精美纹饰和以线造型的东方雕塑特点。这些线条在学术价值之外,本身即是艺术再创作。当读者指尖抚过特制拉页上的线描造像,便仿佛触碰到千百年来中国工匠精神的力度与温度。
杨帆介绍,重庆出版社美术分社多年来致力于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挖掘推广,除了出版众多主题图书外,还开发了一系列相关文创产品,宝顶山白描手绘图、日月观音冰箱贴、千手观音冰箱贴等深受市场欢迎,为讲好大足故事、重庆故事贡献了出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