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渝周刊·新芽总第757期 >2025-07-04编印

种星星的人
刊发日期:2025-07-04 阅读次数: 作者:大足区宝顶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陆雨彤  语音阅读:
  

大足区宝顶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陆雨彤

  清晨六点半,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校园,刘校长的电动车已悄然穿过三道减速带。车筐里的藏蓝笔记本随车身轻晃,扉页“校园巡更人”五个字被磨得发亮——七年间,从食堂蒸屉的最佳保温温度,到图书角落地窗的采光角度,两千多条巡查记录密密麻麻,像她亲手为校园织就的守护网。某次暴雨夜,她冒雨排查教学楼漏雨点,笔记本被雨水浸湿,字迹依然工整:“三楼走廊第三块地砖松动,须立即修补。”
  当“双减”政策如春风拂来,这位深耕教坛三十载的数学特级名师,带着团队一头扎进课表改革。历时三个月打磨的“彩虹课表”里,藏着她对教育的浪漫想象:初夏,校园里的各色月季花开得正艳,她蹲在旁边讲解植物向光性,顺手将跑偏的竹竿重新绑成三角形支架;美育课中,她领着学生把校园里的枯树枝收集起来,用热熔胶拼贴出《千里江山图》的层峦叠嶂,金黄的松果碎屑撒在“江面”上,竟比画中波光更灵动。最让她骄傲的是“石刻小导游”社团——每周三下午,孩子们系着印有巴渝石刻纹样的丝巾,用中英双语向游客讲述石壁上的千年故事。在一次直播中,五年级学生小雨对着镜头轻拂石刻上的云纹:“你们听,这朵卷云里藏着宋代匠人刻刀的呼吸。”让沉睡的石刻“开口”,向世界诉说中国匠心。
  渝好欢唱团的孩子们则带着她的期许飞往法国。合唱团成立初期,她自费买来隔音棉贴满音乐教室墙面,每周三放学后陪孩子们练声。当《茉莉花》的童声合唱在巴蜀小学响起,站在后台的刘校长掏出藏蓝笔记本,在空白页一笔一划写下:“歌声能跨过雪山与海洋,友谊的种子该在每个春天发芽。”
  接到全国三八红旗手表彰通知那天,她正蹲在操场边,耐心地给把鞋带系成死结的一年级新生示范“兔耳朵”系法。夕阳的金晖掠过她泛白的发梢,将身影拉得老长——二十年前,那个在漏雨教室里踮脚板书的年轻教师,此刻与眼前的身影悄然重叠。远处广播站飘来《种太阳》的童声合唱,教学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极了去年元旦,她带着孩子们在许愿墙上挂满的星星灯。那些用彩纸折成的星星里,藏着孩子们的梦想:“我想当石刻修复师”“我要让全世界都听见中国的童谣”……而她,始终是那个在教育沃土上播撒星光的人,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闪烁着成长的微光。

点 评
  这篇人物特写以诗性笔触勾勒出刘校长的立体剪影。藏蓝笔记本的磨损与两千条巡查记录,是教育者躬身入局的生动注脚;暴雨中工整的修补记录与蹲身系鞋带的剪影,折射出以校为家的教育情怀。作者巧妙运用物象符号——被洇湿的笔记本是教育者永不褪色的初心,“彩虹课表”的七色光谱则暗喻教育生态的丰盈可能。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刘校长的课改实践彰显教育智慧的温度转化。从屋顶菜园的几何支架到《千里江山图》的松果波光,抽象知识在具象实践中获得生命;石刻纹样丝巾与童声版《茉莉花》,则是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萌发。当五年级学生说出“刻刀的呼吸”时,教育完成了最动人的传承——将文化密码转化为少年血脉里的精神图谱。
  文章以蒙太奇手法串联三十年教育生涯,漏雨教室的踮脚板书与操场上系鞋带的银发身影形成时空叠印,见证教育者从青春热忱到智慧沉淀的蜕变轨迹。那些闪烁的星星灯恰似教育本质的隐喻:真正的教育不是制造光源,而是唤醒每个生命内在的星光。这种将教育日常升华为精神诗篇的书写,为新时代教师画像提供了充满美学张力的叙事范本。

  (指导老师李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