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实验小学五年级七班龙玥菱
石刻文化进校园啦。
当你站在父母恩重经变相这尊石刻面前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读懂了什么呢?那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定让你若有所思。而我,在石刻文化进校园的班级主题活动中,对“推干就湿恩”“哺育不尽恩”知之半解,甚至对石刻中傻傻的妈妈哈哈大笑。
今年三月,我参加了第八届“阅读之星”的经典演读。在戏剧表演《一只萤火虫的旅行》中,我扮演了黄缘萤的妈妈,排练时,每一次抚摸“小新”的头,每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哪怕看不到孩子们长大,也要耗尽所有能量去守护,直到最后一刻”,内心都在轻轻地颤动。
正式演出那天,聚光灯洒落,我望着“小新”的眼睛,那些早已熟稔的台词忽然有了别样滚烫的温度。那一刻,黄缘萤妈妈眼底的温柔与坚毅,在我心中幻化成石刻上“推干就湿恩”里母亲以身为垫的决然,重叠成现实中妈妈给我的无数个温暖瞬间。原来,无论跨越千年的石刻,还是短暂生命的萤火虫,亦或平凡日子里的妈妈,母爱从来都是同一种模样——耗尽自己的光,只为照亮孩子前路的无私与深情。当我成为“你”——萤火虫妈妈的瞬间,仿佛走进了石刻的纹路深处,终于读懂这藏在岁月里、镌刻在文化中的母爱真谛:它无声却深沉,平凡却伟大,是耗尽所有能量也要守护的炽热真心。
回望校园时光,这样的文化浸润无处不在。美术课上,我们用画笔描绘父母的模样,感受“孝亲”的温度;科学课观察萤火虫,理解生命传承的守护意义,这不正是石刻“守护恩”的现代延续?这些课程、这些活动,让我们在体验中真切触摸“爱”与“责任”的温度。此刻,我彻底懂得:石刻文化进校园,从来不是静态的展示。一次次演读、一堂堂主题班会,让古老文化“活”在角色扮演的感动里,“亮”在自然观察的领悟中,“传”在日常实践的行动上。当我们读懂石刻里跨越千年的母爱,当我们如萤火虫妈妈般学会担当,便是校园文化育人最美的注脚。
所有的感悟,都源于那刻进石头的父母恩走进了现实。
点 评
这是一篇情感真挚、富有思想的佳作。文章通过“石刻文化进校园”与戏剧表演的亲身经历,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展现出对母爱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懵懂到顿悟的成长过程,尤其是角色代入时的情感共鸣,使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鲜活的生命体验。全文结构清晰,意象丰富,既有对“推干就湿恩”的文化解读,又有对“守护与责任”的现实思考,体现了较强的观察力与表达能力。
(指导老师彭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