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757期 >2025-07-04编印

零售业创新提升搭上发展快车重庆如何“出牌”
刊发日期:2025-07-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重庆日报记者周盈
  近日,商务部公布首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名单,重庆凭借其独特的商业基因与创新潜力入围。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正面临消费升级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机遇。
  根据规划,重庆将实施八大工程、26条具体措施,加快促进零售业高质量发展。记者梳理发现,这份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为核心的战略规划,不仅设定了到2027年社零总额突破1.65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达2400亿元的量化目标,更将城市商业载体升级、消费供给创新、零售业态融合列为关键突破口。
  在传统商圈面临存量竞争,消费需求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的当下,重庆如何创新破局?连日来,记者调查了解到,以“魔幻8D城市”闻名的山城重庆,正以空间重构、品牌引育、业态融合为支点,助力零售业高质量发展。

 
空间重构——
存量物业“微更新”催生消费新场景,传统商圈焕发新活力

  在解放碑核心商圈,一座矗立75载的城市地标正以文化基因重塑商业DNA。5月31日,重庆百货大楼B1层“山城掌柜”精品超市启幕,单日销售额突破125万元,客流超7000人次,同比激增446%。这场传统百货的自我革新,不仅撬动商场多业态融合销售额达1195万元,更揭示了老字号国企以文化IP破局消费升级的新路径。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76%消费者倾向选择地域文化商业空间。面对消费迭代,距解放碑仅38米的重百大楼突破传统框架,通过场景重构与商品创新,打造立体文化消费体验。“山城掌柜”集结38个区县风物与非遗技艺,将市井烟火与城市记忆融入现代零售。
  类似的场景更新正在重庆全域铺开。渝中区“江崖街洞天”计划将戴家巷崖壁步道、十八梯风貌区等65处城市记忆点转化为消费新场景:戴家巷200米街巷汇聚40余家特色店,十八梯日均客流破2万,青石板路与潮流业态碰撞出新旧交融的独特魅力。
  政策端同步发力,市商务委提出,计划到2027年改造40个低效物业,其中20个将于年底前完工,释放百万平方米商业空间。
  “存量盘活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对城市肌理的重新诠释。”重庆工商大学研究员莫远明认为,重庆通过“针灸式”改造平衡历史文脉与商业活力,为城市更新提供样本。他建议,未来需在主题娱乐、文化演艺等领域持续创新,培育万象城等百亿级综合体,打造集购物、社交、娱乐于一体的沉浸式地标,构建“空间即服务”的消费生态。

  
品牌引育——
首发经济提升消费能级,近三年落地892个品牌首店

  在重庆,一场以“首发”撬动消费升级的变革正在上演。去年底,达美乐比萨重庆首店在时代天街开业,引发百米长队,外卖平台甚至催生代买服务。这股“首店热”背后,是重庆对首发经济的精准布局——市商务委数据显示,近三年重庆累计举办首发活动120余场,吸引892个品牌首店落地,涵盖奢侈品、文化体验、生活美学等多元业态。
  首发经济正成为重庆供给侧改革的“风向标”。不同于传统首店模式,重庆将触角延伸至体验式、文化类业态:日本茑屋书店西南首店在重庆天地打造“书店+咖啡+艺术展”复合空间,单日营业额突破80万元;龙湖时代天街2024年引入63家首店,包括Hermès、Chanel等国际品牌,推动其跻身亚洲超级购物中心矩阵。
  这种“双向奔赴”的供给革新,离不开政策端的精准赋能——《2025年首店首发经济支持政策》明确,对符合条件的商业载体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奖励,并将品牌集聚度纳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考核体系,形成“引进一家、激活一片”的虹吸效应。
  “首店经济、首发经济都是活跃一个城市消费市场的重要抓手,也是持续提升城市消费国际化水平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庆着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断优化支持政策,持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培育融合发展平台,推动首发经济迈上了新台阶,不同业态的品牌首店都在重庆找到了生长土壤。
  值得关注的是,重庆在引进国际品牌的同时,深耕本土消费品牌培育。通过实施“三品”战略,打造“渝伴礼”“渝货精品”等区域IP,升级特色伴手礼旗舰店,扶持气味日记等本土品牌,让重庆百货、千叶眼镜等本土企业焕发新生。此外,服务消费创新同样亮眼:推出“美食主题电影+美食品鉴”跨界模式,打造“渝悦·数智家政”等六大特色服务品牌,持续拓展消费新场景。
  “重庆正形成独特的‘首店经济生态圈’。”莫远明表示,这座城市以强劲的消费力与优质的商业载体为基石,既承载高端消费,又孵化特色品牌,为全国城市提供了“空间重构+业态创新”的双重样本。


业态融合——
“即时零售+智慧物流”重构业态,从单一购物向体验经济、服务消费延伸

  在渝中区华为授权体验店,店长邹雯展示着手机上的即时零售订单:“30分钟送达已是标配,618期间门店通过美团闪购的销量增长40%。”这种“线上下单、门店直发”的模式,正成为重庆实体商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2025年618期间,全市超百万家餐饮、零售门店参与即时零售促销,推动便利店销售额同比增长9.1%,高出全国均值4.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科技正在高效赋能物流环节。京东物流在渝开通4条无人机常态化航线,实现小件急件仓到站直配,单程时效提升70%;美团无人机则在复杂地形中创下7倍效率纪录。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重庆零售业态的深度重构。对此,市商务委已明确提出“三化转型”路径:对实体零售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连锁化改造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推动智慧商场、智慧超市等新场景落地。莫远明建议,需构建“供给丰富、渠道多元、服务优质”的现代零售体系,重点培育即时零售、主题体验等新业态。
  政策与空间的双重创新正在铺开。重庆将中心城区划分为915个“15分钟生活圈”,统筹配置菜市场、养老设施等民生配套,同步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和农村电商行政村全覆盖。零售正从单一购物向体验经济、服务消费延伸。
  从门店即时配送到低空物流网络,从政策精准扶持到生活圈重构,重庆正以数字化为笔、场景创新为墨,书写传统零售向智慧生态转型的全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