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档案馆覃尹华
【摘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通过文旅融合扩大消费。在此背景下,大足区文旅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调研发现,当前大足区龙水湖度假区仍存在核心度假产品体系尚未成型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亟待通过产品创新和业态升级构建文旅消费新增长极。
“认知吝啬”原理指人类为了减少记忆负担和认知能量消耗,倾向以贴标签的方式对事物进行简单认知。重庆火锅、淄博烧烤等便是文旅目的地标签化的典型代表,其通过构建简单且鲜明的标签,建立起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强认知关联。由此,龙水湖度假区亟需构建差异化的主题标签,通过精准定位形成极具辨识度的文旅标识。
建议,紧扣“欢乐龙水湖、养生巴岳山、幸福嘉年华”三位一体的度假区发展战略定位,将龙水湖度假区打造为全国首个专业化“遛娃”基地,以首创性和主题性构建品牌记忆锚点,形成“亲子休闲首选地”的强认知关联。从而使龙水湖度假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格局中占据独特生态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总书记在多个省市考察时,强调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活跃”。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通过文旅融合扩大消费。在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背景下,文旅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大足区既是巴蜀文化交汇共生荟萃地、成渝都市群交通汇聚地,更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节点和支撑。近年来,大足区不断优化“日月繁星”文旅产品体系,并推出了乡村游、古镇游、文化游等特色线路,串珠成链,盘活区域文旅资源。特别是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通过打造4K宽银幕数字影片《天下大足》和8K球幕数字影片《大足石刻》、联动国内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创作巡演《天下大足》舞剧等,形成了“大足石刻”这个核心文旅标签,以优质人文景观资源的独有性、稀缺性持续带动提升我区文化旅游影响力和热度。2024年大足区文旅产业交出靓丽成绩单,全区全年接待游客量达3872.1万人次、同比增长10.2%,实现旅游总收入260.6亿元、同比增长29.6%,接待境外游客7.1万人次、同比增长183%。
但是,作为大足区优质自然景观资源代表——龙水湖度假区,却因缺乏具有辨识度、差异化的主题性品牌记忆锚点(主题标签),无法与广大消费者搭建起消费认知关联,始终处于难以火爆“出圈”的发展状态,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仅为60.1万人次。要全面提升龙水湖度假区发展能级和景区影响力,特别是游客关注度、关联度,构建差异化的主题标签、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可谓是当务之急。为此,特对龙水湖度假区发展现状、条件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当前龙水湖度假区基本情况
(一)龙水湖度假区总体发展定位。徐晓勇书记在调研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时指出,创建龙水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我区加快推进国际文旅名城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推动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及镇街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联动做好巴岳山、龙水湖“山水”文章,坚持既定战略定位——“欢乐龙水湖、养生巴岳山、幸福嘉年华”不动摇、不懈怠,举全区之力,全力创建龙水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构建“日月辉映、繁星闪烁”的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因此,如何更好地紧扣“欢乐龙水湖、养生巴岳山、幸福嘉年华”战略定位,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龙水湖的文旅价值,对推动我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快速融入并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龙水湖度假区的资源状况。龙水湖度假区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东南部,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地理区位优势显著。其北接龙水镇(中国五金产业重镇),南邻双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跨玉龙镇、龙水镇、通桥街道。度假区依托龙水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域面积5.3平方公里)、玉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92%)及国家五星级温泉三大资源,融汇“山、湖、泉、岛、村”五大元素,绘就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生态画卷,具备发展高品质旅游度假产业的资源禀赋。区域内山水相映、湖岛相间、温泉富集,与周边五金制造基地、现代产业园区形成产城景融合态势,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成渝中线铁路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未来成渝“双核”将50分钟通达,大足也将迈入“15分钟重庆、半小时成都、6小时北上广深”的新阶段,交通条件的愈加便捷必将为龙水湖度假区全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龙水湖度假区的潜力有待挖掘。目前,龙水湖度假区旅游产品开发可谓是“多点发力”“多方兼顾”,但由于目标市场不清晰、游客定位不精准、产品零散不成体系,使这种“大而全”的定位反而稀释了龙水湖度假区的核心吸引力,导致品牌形象更加模糊。龙水湖度假区核心度假产品提质升级面临关键挑战,亟需通过精准定位与主题产品重构实现新的突破。
二、龙水湖度假区文旅发展主题标签塑造
(一)构建差异化的主题标签的理论与实践支撑。研究表明,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类面对的信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而人类认知资源又具有内在局限性。这促使人类更倾向于依赖认知捷径,采取简化的直觉式判断对信息进行快速评估,而非启动需要消耗大量认知能量的系统性理性分析。人类这种喜欢给事物贴标签的习惯在心理学范畴称之为“认知吝啬”。“认知吝啬”可减少人们的记忆负担,使决策更加便捷高效。因此,可通过鲜明的信息展现方式,让关键线索更加清晰,使产品成为消费者无法忽视的信息来源。文旅产业中的“认知吝啬”现象十分突出,例如一提到“火锅”就想到重庆,提到“熊猫”就想到成都,提到“烧烤”就想到淄博。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旅游标签体系往往具有多维度的延展性,例如重庆的标签除了火锅以外还有“山城、8D魔幻城市、雾都、火炉”等。
(二)龙水湖度假区主题标签选择——“遛娃”。近年来,亲子游消费表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根据携程发布的《2023年度亲子游出行报告》显示,2023年亲子用户占所有出行用户的28%,亲子用户整体出行的订单同比增长186%。据途牛网发布的《途牛2024年上半年度旅游消费报告》显示,亲子游市场在2024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8岁以下用户出游人次同比增长超1.5倍。《小红书父母观察报告》显示,这一届父母,十分乐于出门遛娃,让娃在感受世界的过程里锻炼身体、开阔见识。2023年,小红书上的爸妈们,累计遛娃260万次,年同比增长300%。累计1亿+的互动量背后,是和“娃搭子”们共探世界的好奇。他们注重有效陪伴,崇尚“自然系遛娃”,要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让孩子尽情撒欢。2023年,小红书上“户外遛娃”相关话题阅读量近2亿,笔记发布量超过170万。在加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等多项政策举措协同推进下,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亲子旅游消费市场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建议将“遛娃”作为龙水湖度假区主题标签,主要基于以下考量:1.深度契合“欢乐龙水湖、养生巴岳山、幸福嘉年华”三位一体的度假区发展战略定位。2.呼应大足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努力把龙水湖度假区打造为集研学、康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政策导向,报告中的“研学”与“遛娃”的获客群体高度重合。3.精准把握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机遇。“一老一小”背景下,当前康养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仅就我市推荐的精品康养旅居线路而言,就多达10条,可见“康养”这条赛道已相当拥挤。然而,有着巨大潜力的“遛娃经济”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掘。4.推动龙水湖度假区构建“遛娃”主题标签,可精准定位形成极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并与“大足石刻”这个核心标签产生联动效应,从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旅格局中占据独特生态位,对全面开创“日月辉映,繁星闪烁”文旅融合新格局和深化文旅融合扩大消费具有强力推动作用。因此,可将龙水湖度假区打造为全国首个“专业化遛娃基地”,以首创性和主题性构建品牌记忆锚点,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亲子休闲首选地”的强认知关联。
(三)龙水湖度假区具备打造亲子度假目的地先天优势。在当代亲子休闲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遛娃”已从基础育儿行为升级为涵盖自然教育、体能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交实践的复合型消费场景。龙水湖度假区依托“山、湖、泉、岛、村”五位一体的生态系统,具备打造多维立体的亲子度假产品的天然优势。如:巴岳山环湖登山步道既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体能训练需求,又能通过设置自然观察驿站开展动植物科普教育;环湖生态水系是天然的亲水平台,亲水运动项目既能增强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又能培养其水域安全意识;五星级温泉可为亲子家庭提供疗愈休憩空间;星罗棋布的湖心岛屿设置生态观测站与树屋营地,激发儿童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周边田园综合体可推出节气农耕、采摘等沉浸式体验,构建城乡文化链接纽带。叠加龙舟竞渡、环湖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形成的节庆IP,以及大足石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价值。龙水湖度假区天然具备打造“生态教育+康养度假+文化传承+运动拓展”的全龄段亲子度假旅游体系的潜力,这种资源整合度与体验丰富性在成渝地区亲子度假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三、打造专业遛娃基地具体构想
(一)在龙水湖环湖区域打造多维亲子互动空间。可规划建设集无动力游乐设施、亲水栈道与观景平台于一体的滨水游乐场,将湖岸优化为生态缓坡并增设戏水浅滩,增强亲水体验;同步依托湖岸林带设置帐篷营地与野餐区,通过动线串联实现家长休闲与儿童游乐场景的有机联动。同时可开发湖中生态小岛,构建丛林探秘步道、湿地观测站及鸟类互动区,融入自然科普教育元素,打造寓教于乐的生态探索空间。
(二)在巴岳山打造“全龄段户外教育步道”。在巴岳山登山步道规划中,可针对青少年儿童打造分级互动体系:设置启蒙线(3—6岁)、进阶线(7—12岁)、挑战线(13—16岁)三类差异化路线,分别配置原木平衡桩、岩点攀爬墙、绳索速降等适龄体能项目。步道全线嵌入智能物联监测系统,通过可穿戴手环实时采集心率、步频、消耗卡路里等数据,同步投影至山腰交互大屏生成动态排名,激发儿童挑战热情;结合西山桫椤自然保护区地质特色,在登山节点设置AR地质观测站,儿童可通过扫码识别桫椤树群、玄武岩柱等地质标本,完成科考任务获取电子勋章。步道终点设计生态探秘馆,集成体力数据可视化墙、矿物标本拓印台等设施,实现体能训练与自然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构建自然教育实践体系。设置生态垂钓区,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配置钓具与科普标牌,开发四季采摘园,划分草莓棚、香草圃、时蔬田等主题区域,通过扫码识别植物生长周期并参与劳动兑换积分。打造生态厨房,让孩子参与“从土地到餐桌”全流程体验。最终通过亲子协作深化情感联结。
(四)构建多维互动体验体系。推出生态权益认购服务,开放主题化露营营地分区认购(如星空帐篷区、森系木屋区),认购者可获得专属营位冠名权及全年优先使用权;同步上线萌宠云端领养计划,通过24小时直播观察动物成长轨迹,解锁远程投喂、线上兽医课堂等亲子互动功能。田园与树木认购可参照“共享农庄”模式,提供电子生长档案、农事任务打卡及果实包邮权益,认购者凭数字通行证参与线上施肥决策,线下体验剪枝采摘,积分兑换生态文创盲盒。水上灯会采用剧情式盲盒布景,设置“萤火秘境岛”“荷塘月色湾”等主题区,游客随机抽取AR寻宝卡触发隐藏任务(如定位发光锦鲤装置、破译古风灯谜),水面运用模块化悬浮灯组组合成动态光影画卷,夜间辅以无人机流星雨表演形成立体视觉盛宴。通过“认购+科技+叙事”三重驱动,形成虚实交融的自然文化体验场域。
(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