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734期 >2025-06-04编印

打造“云巴”交通体系、慢行系统、绿色航道……
“绿色交通”串联重庆城市发展“动脉”
刊发日期:2025-06-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1版)


打造“慢行系统”
让更多地方步行可达、骑行可达

  城市慢行系统,又叫“慢行道”,是以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系统。优化城市慢行系统,能够让市民乐享低碳健康生活。
  “以往,非机动车道不连续、人车混行带来安全隐患;慢行道周围环境杂乱,共享车辆乱停放导致慢行道空间拥挤,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市民出行的‘幸福感’。”高新区城市建设事务中心副主任何宏伟表示。
  近年来,为了让选择步行、骑行出行的市民舒适度更高,高新区重点提升慢行交通环境,新增慢行道、无障碍通道及盲道,增加地面指示标识和重要节点的立体式导视系统,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并将老旧的驿站重新包装更新为主题城市驿站,整体融入统一的视觉形象,打造出高新特色慢行系统。
  何宏伟举例说,针对非机动车乱停放的问题,高新区在慢行道两侧增加主题色划线,视觉上引导区分非机动车行驶范围与人行空间。在重要节点周边则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方便行人休息停放、外卖人员与商户的联系,保证非机动车辆有序停放。
  “慢行道沿途还有大量闲置驿站,我们就在驿站原有框架上,补足慢行系统的功能配套设施,让行人更愿意走进这个小小的公共空间,遮阳避雨、休闲停留。”何宏伟说,随着慢行系统的体验感提升,更多居民出行可能会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而不是开车,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个人健康,而且还有助于大幅减少碳排放。
  目前,高新区已打造出重庆中心城区首个“全域贯通”示范工程,辖区内累计建成投用慢行系统170.4公里,覆盖道路35万平方米,显著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质。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每段里程都留下生态足迹

  朝天门11号码头,“世纪荣耀”号游轮静静停泊。游轮停泊期间,船上所有动力均由岸电供应。
  “以前用燃油发电,噪音大,旅客体验感差,运营成本也高。”“世纪荣耀”号船长李国云说,使用岸电后用能成本减少了一半。
  这样的绿色蜕变正在长江黄金水道上演。重庆市港航海事事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已建成标准化岸电设施泊位286个,标准化岸电设施应建尽建率达到99.3%,1000吨级以上非危货码头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全市600总吨以上符合条件的运输船舶基本完成受电设施改造。
  今年一季度,全市靠港船舶使用岸电238.4万度,同比增长25.3%。自“十四五”以来,全市靠港船舶使用岸电达3919万度,可替代燃油约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3.8万吨,为实现船舶减污降碳、节能减排、助力长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样的“绿色变革”也发生在陆上交通领域。去年3月,重庆公交完成了首笔“碳惠通”项目自愿减排量交易,交易温室气体减排量约16.7万吨,交易额600余万元,截至去年底,重庆公交已投放新能源公交车辆5370台,占总车辆的61.8%。
  在优化交通网络上,我市中心城区已开通常规公交线路745条,其中611条与轨道接驳。今年还将继续优化调整公交线路不少于60条,新增微循环线路不少于10条。出轨道站就是公交站,公交与地铁无缝接驳,助力市民绿色出行。
  当“绿色动脉”在山城延伸,当低碳理念随车轮、船桨照进生活,重庆交通正“向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