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讯(记者李东陈柯男特约通讯员曾蕊文/图)近日记者获悉,今年端午节期间(2025年5月31日至6月2日),大足石刻景区将推出“端午寻奇,石刻探秘”特别活动,首度向公众免费开放宝顶山石刻的倒塔(转法轮塔)与小佛湾(圣寿本尊殿遗址)两处珍贵文物点。此次开放既是响应“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满足文博爱好者探秘需求,也为未来正式开放积累经验。游客可通过线上预约通道每日限量参观,倒塔区域限200人,小佛湾区限100人,名额约满即止。
“倒塔是中国现存极少的‘上大下小’塔式建筑,其结构稳定性研究对古代建筑技术史具有重要意义;而小佛湾作为大佛湾的‘原型’,窟内未完工的造像痕迹、乐器雕刻等,为研究大足石刻的创作过程、佛教艺术传播路径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此次开放让公众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些‘活态考古现场’,本身就是最好的文化教育。”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工作人员于丽娟介绍。
此次端午节,游客可通过大足石刻景区发布的专属预约二维码或登录大足石刻微信公众号提前线上预约,每日名额约满即止。参观路线如下:倒塔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圣寿寺东北300米,游客参观大佛湾后,可经圣迹池焚香处应急出口抵达;小佛湾在圣寿寺大门右侧30米,沿大佛湾至圣寿寺主路线即可到达。
新闻延伸
倒塔(转法轮塔):
倾斜千年的建筑奇迹
倒塔原名“转法轮塔”,取佛教“法轮常转”之意,其“上大下小”的倒置形态堪称一绝,民间因其形似倒立而称“倒塔”。这座千年石塔暗藏两大谜团:其一,塔身虽明显倾斜,却历经风雨稳固矗立,其力学结构暗藏何种古人智慧?其二,倒塔的“倒置”形态是施工未竟的偶然,还是匠人有意为之的宗教隐喻?文物专家推测,其特殊形制或与密宗“法轮逆转”的哲学思想相关,亟待进一步考证。
小佛湾(圣寿本尊殿遗址):
大佛湾的“设计蓝本”
与声名远扬的大佛湾相对,小佛湾被考古界视为大佛湾造像的“蓝本”。其核心区域圣寿本尊殿遗址内,保存着大藏经目塔、行孝报恩经变窟、华严三圣窟等造像,部分龛窟布局与大佛湾高度相似,为研究大足石刻的设计源流提供了关键实物资料。更令人称奇的是,窟内雕刻的唐代乐器形态各异,既有中原传统乐器,也有西域传入的胡琴、羯鼓等,堪称古代音乐文物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