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宝顶镇实验小学六年级二班谢雨彤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千手观音的衣角在晨光中轻轻摇曳。当我走过校园里那尊“赵智凤”石像时,指尖触到的不是冰凉的石纹,而是千年文明的温度,是石魂教育的灯塔。
去年,我有幸成为了学校石魂书吧的管理员。记得那天是我们最亲最爱的刘校长带领我们整理书吧,我们都干劲十足,事后她还奖励了我一本书呢。有一天,这本书里突然滑落一枚书签,上面写着:“愿每一个你,都能在这里留下点什么,都能从这里带走点什么。”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只要有空,我就会去石魂书吧,细心地打扫卫生,精心地整理书架,贪心地吸取书中的精神食粮。有段时间,我迷上了《大足石刻故事集》,我试着把《父母恩重经变》的孝道故事、《牧牛图》的成长哲理画成绘本。听到弟弟用稚嫩的声音朗读“百善孝为先”时,我懂了:原来传承文化,就是让古老的智慧在童心中重新生长。
上周,不知哪个调皮蛋,在“赵智凤爷爷”石像的衣襟上画了几道刺眼的印迹,我和同学们提来水把它擦拭干净。看着赵爷爷上扬的嘴角,我明白了:文明传承不是口号,而是那擦拭石像的布帛,是书页间悄悄夹着的文明小贴士。
当我们抚摸这带着温度的石头时,触摸的是祖先的智慧;当我们讲述这跨越千年的故事时,传递的是文明的火种。让我们在“石魂”的滋润下,以石为笔,以心为墨,在学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书写属于石魂少年的文明华章。
点 评
这篇作文主题鲜明、情感真挚,展现出小作者对校园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文章以校园石像为线索,巧妙串联起石魂书吧的管理经历、文化创作实践和文明守护行动,构思精巧。小作者善用比喻,将书签上的话语比作“种子”,把文化传承喻为“文明火种”,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特别是从绘制绘本、教导弟弟、擦拭石像等细节中感悟文化传承的意义,以小见大,体现了独特的思考。若能在描写石像时增加更多细节刻画,或在讲述故事时融入更丰富的心理描写,文章会更加精彩。
(指导老师孙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