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717期 >2025-05-09编印

大窝带“小窝”和美乡村的奉节路径
“分红了”“分红了”……
刊发日期:2025-05-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华龙网记者羊华
  近日,奉节青龙镇大窝社区像过节一样热闹,会议室里,社区党支部书记文金平主持召开了群众大会,一来为了分红,二来是为下一步的发展作部署。
  巧合的是,几乎同一时间,我市在铜梁区召开了“和美乡村建设现场会”,奉节《新“清管用”工作机制高效盘活利用集体“三资”推动强村富民》,被纳入了全市典型案例。
  大窝社区,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大窝景区,是奉节4A级景区之一,作为“和美乡村”的一个样本,它的前身却并不“和美”。
  为了弄清大窝蝶变之谜,记者深入实地采访,解析大窝带“小窝”的奉节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

辉“磺”不再

  时隔八年,记者再度来到大窝,见证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国营老厂一磺厂关停、与大窝村合并而来的大窝社区,彼时的乡村风貌正在打造。
  “饭都吃不饱,花钱搞旅游啷个得行?”
  村民们普遍不理解,但在大窝实现事业起步,并牵头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文金平,却有十足把握——大窝不仅风景底子好,还有全县稀有的一磺厂工业遗产,高海拔也适合微度假和避暑。
  为了打消乡亲们的疑虑,文金平带头出资,吸引村民入股,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启了涅槃重生之路。
  文金平告诉记者,大窝社区所在地曾富含硫磺,1951年,四川省奉节县硫磺厂,即一磺厂就建在了这里。最红火的时候,一磺厂年产量超过7000吨,创造税收1100余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三分之一。
  “儿要进厂,女要嫁厂,幸福大家享”,曾在当地广为流传,甚至奉节城里姑娘也托人到一磺厂找对象,这座大山里的矿厂,吸引了全国各地近4000人前来工作和实现梦想,厂内设有子弟学校、职工医院,就连电影院都是全县最大的。
  “开采硫磺对生态破坏很大。”文金平说,四周青山变荒山,石漠化严重,部分土地受硫磺侵蚀酸化,厂部核心区域寸草不生,棕叶子河沟和三里峡河沟常年被污染。2004年,随着建制调整,一磺厂原厂区和大窝村合并为大窝社区。
  在此之前,当地已启动了生态修复工作。1998年进行体制改革,一磺厂硫磺生产线全面停止,煤炭行业发展迅速,经勘察一磺厂煤炭储量1260.3万吨,1999年至2011年11年时间,总生产煤矿170万吨。2012年至2015年,随着国家政策调控,当地对一磺厂实施政策性关闭,这座老厂也因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文金平是土生土长的大窝人,翻墙看电影、打望“南腔北调”的青年职工成为了儿时难忘的记忆。
  时间却像硫磺一样具备侵蚀力,半个世纪过去,一磺厂已成残檐断壁。
  文金平带着记者在一磺厂旧址参观,在一座只剩四周墙壁、窗无玻璃、房顶不知去向的硕大建筑前,他大声说道:“这里就是一磺厂的电影院,能容纳900人一起看电影,看演出,厂里开大会也是在这里。”
  文金平和一磺厂职工引以为傲的室内高档电影院,如今却落魄成“露天电影院”。
  在一磺厂职工和村民看来,这些残檐断壁已是“负资产”,只能让外人笑话他们的“落魄”,文金平却不这么认为。
  “嘿!这里的老坛子赶紧抱走,可以用来做景区的点缀。”文金平在电影院放映室找到了几个废弃坛子,他说,这些坛子是厂里用来腌泡菜的,供厂里几百人吃饭呢!
  文金平对老物件有不同的想法,大窝社区返“老”还童的计划也在悄然推进。

金“窝”归来

  大窝社区多了很多光环,最有分量的就是国家4A级景区。
  “看,你以前来的时候,海豚湾还在打造,现在不仅有了观景台和无边际泳池,还建了接待中心和民宿群。”文金平向记者介绍了八年来的变化,这里还在建一条上山路,建成后就可以跟其他景区连成一体。
  其他地方建景区,通常会让村民流转土地并外迁,重新进行规划建设,大窝却不一样,将整个社区都纳入景区范围,让每一个原住民都“住”在了景区里。
  青龙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的想法得到了县、镇两级政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大窝社区属于高海拔地区,以前就风景优美,在石漠化治理中打造景区,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上级政府部门积极批复项目资金,加上集体经济组织自身筹措的资金,在解决了钱的困境后,这座满身疮痍的社区开始向“景区”蝶变。
  2015年,文金平开始着手石漠化综合治理。那时,很多村民和一磺厂老职工都质疑他在作秀,也不相信种了几棵树就能解决发展问题。甚至,社区向一磺厂职工收水费都受到了阻拦。
  那时,社区水资源受到硫磺侵蚀,不得不从远处山上引水过来。
  文金平自己搞过实体产业,喜欢冷静应对问题,他对群众所有的“问责”和抱怨,都笑脸以对,然后一事一议加以解决。
  采访中,一位老人从居民楼走了过来:“文书记了不得,他把我‘策反’了!当时我们老职工都有戒心并拒绝缴水费,他就让我加入到了群众工作中来,在潜移默化中感化了我。现在,我是社区的水费‘征缴员’,和邻里关系好着呢。”
  说到居民楼,也是大窝社区的一大创举,主要分为两类“小区”。
  第一类是高山生态移民集中居住区,第二类则是大窝建设的廉租房社区。
  大窝作为距离县城近两个小时车程的山村,却率先实现了社区化居住,其中,廉租房是奉节建设较早、规模较大的一个。在分房时,社区采取了老人住底楼、其他人抽签的形式,避免了矛盾的出现。
  解决了安居问题,“乐业”也安排上了。
  大窝社区利用峡谷、溶洞等自然风光以及硫磺厂工业遗址,打造出一个集自然景观游览区、极限运动体验区、工业遗产参观区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并在202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随着社区人气越来越旺,大批离开家乡的村民回来了,他们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有的开起了超市。每年大窝社区游客接待量有十几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800万元。

三“资”盘活

  大窝社区的重生,是奉节盘活集体“三资”推动强村富民的一个缩影。
  在刚刚落幕的全市“和美乡村建设现场会”上,奉节《创新“清管用”工作机制高效盘活利用集体“三资”推动强村富民奉节县》入选了典型案例。
  奉节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利用,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奉节县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现,不少乡镇和村社存在集体“三资”底数不清、状态不明、监管缺位、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一定程度损害了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合法权益,未能发挥出其实际效益。为此,该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清管用”工作机制,对农村集体“三资”起底核资清查“家底”、统一规范管好“家事”、多元赋能壮大“家业”,有效推动“三资”增值增效实现强村富民。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奉节县入选全国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账务分设改革试点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在具体施策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致富增收。
  首先,夯基提能鼓干劲,实行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支两委干部考核、任用、奖评、报酬“四个挂钩”,出台容错纠错、激励奖励、责任追究等系列制度,有效解决部分基层干部“想干不敢干”“能干不愿干”“无顾忌乱干”等问题。
  其次,搭建平台助增产,出台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倍增提升行动方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结对帮带工作方案》,搭建村企联建平台,按照资源互用、优势互补、效益互享的原则,对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结对联建并取得成效的企业,优先安排项目资金,优先申报国家、市、县等荣誉。累计动员399家经营稳定的企业与376个村开展结对联建,助力村企扬优势、补短板、增效益。
  此外,创新模式促增收,以着力打造“经营实体”为重要抓手,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村村联合、飞地联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开发农旅融合园、经营资产租赁、承接项目建设、开展社会化服务等业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村庄变景区、农房变民宿、田园变乐园,推动村强民富。
  “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不断规范基层治理、集体经济组织运营和‘和美乡村’的建设。”文金平说,这次每个股东分红了40元,钱虽不多,但让大家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目前,大窝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正式启动,和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林业改造、望月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等关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项目也在积极推进。
  “和美乡村”的奉节实践,让“小窝”傍大窝,大窝变“金窝”,这样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场景,正在奉节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