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国内,北京围绕未来产业重点编织星座通信系统,江苏着力布局量子科技,浙江突出发展类脑智能,四川积极拓展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多地出台一揽子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并取得成效,重庆如何做到“人无我有”?
“要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重庆必须做好前瞻布局,研究新打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项目及产业链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史浩飞建言。
中试是推动新技术从“样品”转为“产品”的关键环节,发展一批中试平台是重庆探索的方向之一。我市重要中试平台之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能够达到80%以上,而没有经过中试的产品产业化率仅有30%,中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不过,新技术孕育、概念验证、中试转化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强化全周期服务保障。
对此,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人表示,我市正通过实施“前沿技术创新策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质企业主体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应用场景牵引、高端创新人才汇聚”6类行动,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进行探索。
“未来产业有其发展规律,我们将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未来产业。”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锚定“6+3”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深化“四侧”协同“四链”融合,立足“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未来产业“破土生根、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