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邦伦(重庆)
历史的烟云在巴渝大地翻涌,重庆青年作家黄明建以笔为刃,在《西山英雄儿女传》(云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中剖开清末民初的时代肌理,让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反洋教斗争传奇在字里行间复活。这部26.6万字的长篇小说,以虚构的肖东成家族为主线,串联起真实历史人物余栋臣起义的恢弘背景,在虚实交织中勾勒出西山英雄儿女的群像长卷,既有金戈铁马的磅礴,亦有儿女情长的温婉,如一曲禅乐天籁,在历史与文学的交响中荡气回肠。
巴山蜀水藏英气:
历史烟云与地域风情的交织
距大足城东南四十六华里的西山,古称牛斗山,“双峰对峙,若牛斗之状”,险峻奇绝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坚韧不屈的山民性格。清朝光绪年间,煤窑工人余栋臣(外号“余蛮子”)在此振臂一呼,率领万余工农武装抗清反洋教,写下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壮烈篇章。黄明建生长于斯,少年时曾挑煤于西山、戏鲤于龙水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化作创作的源动力,让小说充满浓郁的地域风情:云遮雾绕的山径、桫椤摇曳的深谷、桃花漫卷的溪边,乃至龙水镇的非遗武术“蒋氏梅丝拳”,皆成为故事鲜活的注脚。
小说以肖东成的人生轨迹为脉络,从少年挑煤谋生、桃花荡邂逅少女仙桃,到中年投身义民军、晚年率部反清,串联起清末民初的时代变迁。作者立足史实,却不拘泥于历史框架,巧妙植入虚构人物与情节——如肖东成与仙桃的爱情、“梅花九”结义兄弟的江湖义气、智斗洋教势力的机敏谋略,让历史事件更具文学感染力。书中对西山民俗、方言、民间信仰的细腻描写,更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能听见山民挑煤时的号子声、看见龙水场赶集时的热闹景象。
侠骨柔情写春秋:
多面英雄的立体塑造
肖东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核心人物,他既有传统武侠小说中“侠之大者”的担当,亦有普通人的情感羁绊。少年时,他熟读《水浒》《三国》,习得一身梅丝拳功夫,却因家境贫寒被迫挑煤谋生;青年时,他为守护爱人仙桃与恶霸周旋,为救助山民与洋教势力对抗;中年时,他率义民军转战巴蜀,在反清与抗洋的夹缝中寻求生路。作者摒弃“高大全”的刻板塑造,赋予其凡人的挣扎:面对父亲的误解、爱人的别离、兄弟的牺牲,肖东成亦有过迷茫与痛苦,但始终坚守“惩恶扬善”的初心,如他与八兄弟在梅花桩前结义时立下的誓言:“以天地为证,行侠义之道。”
女性角色的塑造尤为出彩。仙桃温婉而坚韧,从桃花荡畔的天真少女成长为能持家能护民的巾帼贤内助;谢春红身为山寨“七妹”,飞镖绝技出神入化,战场上身先士卒,却在肖东成面前暗藏少女情愫;玉兰作为义军女将,率部与清军对阵时“旌旗分明,纪律严明”,勇猛不输须眉。这些女性形象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中“贤妻”“红颜”的附庸定位,以独立的人格与行动,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心匠意织经纬:
虚实之间的叙事智慧
黄明建深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小说创作法则,在余栋臣起义、龙水教案等真实事件的框架下,编织出虚构的肖氏家族故事。小说以“东成深山遇美”“龙水场恶霸如魔”开篇,用强烈的冲突设置悬念:桃花溪边的浪漫邂逅与恶霸欺压的残酷现实形成反差,迅速将读者拉入清末民生凋敝的时代语境。随着“梅花九”结义、擂台斗倭人、智捣天道会会馆等情节展开,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拳打东亚病夫”的酣畅淋漓,亦有“月下谈心”的细腻温情。
语言风格兼具文学性与通俗性,既有“峻岭杳冥,常年云遮雾绕”的诗意描写,亦有“龟儿子,敢动老子地盘”的方言俗语,雅俗共赏。在刻画人物心理时,作者常以环境烘托情感:肖东成思念仙桃时,“桃花瓣落在肩头,像她当年羞怯的触碰”;谢春红夜探闺房时,“月光透过窗棂,在帐幔上投下摇曳的树影,如同她起伏的心绪”。这些细节让历史人物走出典籍,成为有血有肉的“这一个”。
叩问时代的回响:
在历史褶皱处照见人性
小说对清末社会矛盾的揭示深刻而多维:洋教势力的扩张与官府的勾结,导致“道会门徒横行,民不聊生”;地主恶霸与洋人买办沆瀣一气,逼得百姓“卖儿鬻女换粮钱”;而义民军内部的分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更让这场起义充满悲壮色彩。高老太爷之子高啸天的形象颇具象征意义:他留学归来,满怀改良之志,却在家族利益与时代洪流中挣扎,最终发出“母亲的死,你最清楚”的控诉,道尽旧制度下知识分子的无奈。
作者对“侠义精神”的诠释超越了个体复仇,升华为对底层民众的救赎。肖东成收养13个义子、率部“没收恶霸不义财产为军饷”、推行“桑园内间种间养”改善民生,这些情节不仅展现英雄的担当,更暗含对“何为真正的革命”的思考——真正的义举,不仅是刀光剑影的抗争,更是对百姓疾苦的切实关注。正如书中所言:“义旗举起容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本事。”
结语:当历史照进文学
《西山英雄儿女传》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黄明建以小说家的想象力,让百年前的西山义士走出史书,在文学世界中重获新生。他们的热血与柔情、抗争与迷茫,既是巴渝先民精神的缩影,亦是对“英雄”内涵的当代诠释——所谓英雄,未必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袖,更可以是在时代浪潮中坚守良知、勇于抗争的普通人。
合上书本,耳畔犹闻“梅花九”结义时的铮铮誓言,眼前浮现肖东成率部驰骋西山的身影。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为尊严、为生存、为正义而战的灵魂,终将在文字中永垂青史。正如小说结尾所写:“山风掠过松林,似在诉说当年的故事,那些血与火的过往,早已融入西山的血脉,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这或许就是历史题材文学的魅力:让过去照亮现在,让英雄的精神在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