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报记者周迎迎
4月21日,川渝黔交界的盘山公路上,52岁的危货驾驶员陈维凯紧握方向盘,注视着车载终端跳出的提示:“前方5公里连续下坡,坡度7%,建议切换低速挡。”
根据提示,陈维凯熟练换挡,目光扫过后视镜中印有“硝酸铵”字样的罐体,对押运员笑道:“有‘智慧大脑’护航,跑长途踏实多了。”
驾驶台上泛黄的旧照片,记录着陈维凯的“老时光”:老式罐车的仪表盘上,只有速度表和油量表。
“早年从垫江到涪陵,一个月跑十几趟,全凭二十年经验硬扛。”他坦言,当年出车检查不过是“转一圈、踹两脚轮胎”,暴雨天甚至敢冲塌方路段。
2021年,一次跨省运输改变了他。彼时,陈维凯驾车行至云贵交界长下坡路段,刹车片过热冒烟,幸得交警巡逻发现。“传统经验跟不上复杂路况了。”陈维凯感叹。
2024年,垫江县抢抓全市道路危货运输试点机遇,成立垫江县智慧交通发展中心,依托“渝运安”应用系统,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实现危货运输“进、装、运、卸、救、评”全链条风险分级管控、隐患主动排查。
一次,陈维凯驾车驶入贵州毕节段时,中心大屏弹出预警,提示他连续驾驶超3小时,动态监控系统随即下发提醒,值班人员也打来电话,要求他停车休息。“AI+人工”的双重监管,让他养成了定时休息的习惯。
“现在每4小时不歇20分钟,系统会‘夺命连环call’。”他指着驾驶室内的DSM摄像头说。
系统还接入了中国气象局数据,能够提前6小时推送极端天气预警,每辆车的“一日三检”、培训记录、维护保养都有数字档案,可实现全周期追溯。
智慧监管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催生了全员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觉醒。
“硝酸铵属于5.1类氧化性物质,UN编号1942,罐体温度不得超过40℃……”在安全教育培训系统中,陈维凯正带领新入职驾驶员学习《危险货物特性卡》。这套由“政务·渝运安”系统开发的电子运单系统和教育培训系统,将复杂的法规条文转化为可视化操作指南。
曾经觉得“多此一举”的陈维凯,如今主动当起义务宣讲员:“去年有个新手司机记混了UN编号,差点把硝酸铵和酸性物质混装,幸亏电子运单制作时自动审核、系统自动识别拦截!”
在系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垫江县智慧交通发展中心依托“两单两卡(企业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岗位风险清单、岗位职责清单、岗位操作卡、岗位应急处置卡)”压实责任。同时,每季度开展实战化演练,让每位危货驾驶员掌握了真本领,通过教育培训、日常管理、严格奖惩等方式,促使企业一线员工对自身岗位安全风险点、职责、规范操作及应急脱险处置等内容记得住、说得明、做得到。
统计数据显示,自智慧交通发展中心运行以来,垫江县危货运输事故率下降67%,违规驾驶行为减少82%,成为全市唯一拥有3家国际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质企业的区县,2023年—2024年国际货物运输量达2754.5吨,货运值1457.4万元。
从“凭胆子”到“靠脑子”,这位老司机的方向盘,正被科技与制度稳稳托住。垫江县探索出的“科技赋能+制度创新”模式,正在为全国危货运输安全管理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