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义华
最近,浙江嘉兴一家即将开业的商场“胖都来”因被疑擦边河南许昌颇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零售商超“胖东来”而引发热议。
相距千里之远的两个商家,在一定程度上可谓八竿子打不着,生意各做各,嘉兴的商家为什么在取名上偏偏要去蹭“胖东来”的流量呢?
据报道,即将在4月15日开业的“胖都来”在筹备期间,老板就前往胖东来学习考察,对胖东来的经营管理佩服得五体投地,要求企业向其看齐,巧的是嘉兴老板姓“都”,于是取名“胖都来”。
作为零售商超天花板的“胖东来”认为,“胖都来”取名有蹭热度的嫌疑,会有法务进行评估,若涉及侵权会发律师函要求整改。
成立近30年的胖东来商超,凭借赶超景区的火爆人气频频出圈,被广大网民称为“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从商超变“景点”,胖东来依靠其优质的商品、贴心的服务打动无数顾客,连不少外地游客到许昌旅游,都会情不自禁去打卡。
明眼人一看便知,嘉兴的商超老板取名“胖都来”不就是想在商标品名近似上揩油“胖东来”吗?
“胖都来”也许至今没有搞明白一件事,如此火爆的“胖东来”为什么不在全国开连锁店呢?
来看看的胖东来的三条“生意经”:
一是对员工“好得要死”。别的商超是给员工发工资,胖东来却直接给员工分利润。这一招,把职工利益和企业效益紧紧捆在一起。在胖东来,保洁员月薪可达7000多元,店长年薪可超100万元,员工都有年休假,40天起步,还不许多加班。
二是“死磕”商品品质。胖东来的货架永远放着最新鲜的菜:凌晨摘的黄瓜还带着露水,鱼儿活蹦乱跳。价格比别家低一大截:自建300亩蔬菜基地,包下整条渔船供海鲜。商品成本精打细算,连购物袋的价格都算到了小数点后两位。
三是把顾客当“真爱宝贝”。去胖东来购物,买西瓜,送勺子;买海鲜,给沥水;要退货,马上办……下雨天,员工撑伞送顾客到停车场。露天电动车座,全都给顾客套上塑料袋。网友说:“胖东来的服务比亲妈还好”。
仅仅这三条胖东来的“经验”,难道是一个擦边取名就可以做到的吗?
胖东来爆火后,动员其老板于东来向外扩张的前后脚不知有多少拨。可他为啥打死都不推广呢?
一是钱袋子遭不住。在许昌,2000元月租能租店100平方米。如果到一线城市,估计得翻20倍左右。员工工资若按一线城市给付,人力成本会吃掉利润一大半。
二是“原创经验”不灵。胖东来老板于东来喜欢到一线耳闻目睹,每天巡店,能叫出一半员工的小名。公司发红包,他亲自装信封。一旦跨省越市,经理能凌晨三点检查蔬菜吗?不敢想象。
三是水土不服会“生病”。在许昌,大爷大妈认准“买贵退差价”,有事到店里好商量。到了大城市,年轻人可能嫌退货麻烦把你晒到网上。胖东来本地可控制蔬菜“12小时上架”,在大城市,这样做成本就受不了。
胖东来的成功,打破了当下人们固有的两条认知:一是“实体店死的多活的少”,二是“做大才能做强”。
“胖都来”取名蹭热度“胖东来”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能不能提供顾客认可的优质商品和服务才是王道。学“胖东来”也不在取名上下功夫,讲究形似更要神似,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深耕脚下那一片土地,把商超做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和成效,你是不是“胖都来”,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