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687期 >2025-03-24编印

年产值超500万元
合川小蚕豆托起乡村振兴产业
刊发日期:2025-03-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刚捕捞起的脆鲩鱼。

刚捕捞起的脆鲩鱼。

  

□合川报记者李文静文/图
  日前,春日的晨雾还未散尽,合川区沙鱼镇葛麻村3组的鱼塘边已热闹起来。村民们身着防水裤,手持渔网,喊着号子将一网网活蹦乱跳的脆鲩鱼拉上岸。水花四溅中,一条条约3公斤重的银灰色大鱼在阳光下闪着光。“川渝市场这边一般2.5公斤左右的卖得比较好!”重庆合川勇洪脆鱼水产养殖家庭农场(以下简称农场)负责人李勇抹了把汗,笑着招呼工人分拣装车。
  三年前,农场的鱼塘还只是零散的农田,如今已发展成110亩的规模化养殖场,年产脆鲩鱼10万公斤,年产值超500万元。脆鲩鱼并非新鱼种,而是草鱼“逆袭”的成果——通过投喂蚕豆,改变肉质,让鱼肉脆如瓜、久煮不烂。这种“奇特”的养殖技术,成了沙鱼镇“土特产”文章里的点睛之笔。
  “蚕豆是‘秘密武器’!”李勇抓起一把泡发的蚕豆解释道,“草鱼吃豆后,肉里的蛋白结构会变化,越喂越脆。”这位85后曾是重庆朝天门的服装批发商,2022年响应沙鱼镇号召回乡创业。从最初的20亩试验塘到如今10个鱼塘联动,他带着团队摸索出一套标准化流程:先喂蚕豆让鱼“瘦身”增脆,再换清水养殖去土腥,最后按规格分拣,活鱼走云贵川,冻鲜卖江苏。
  走进农场加工区,工人们正将鲜鱼装箱。村民王大姐一边手脚麻利地给泡沫箱贴标签一边说:“在这儿干活,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比种地强!”农场不仅让10名村民就近就业,还通过土地流转让42户农户年均增收2.3万元。
  沙鱼镇的“脆鲩鱼经”背后,是因地制宜的智慧。镇里依托水系资源,引进专业团队,从广东学技术、建标准,打造“生态牌”。“不能光拼产量,品质才是硬道理。”李勇指着检测报告说,脆鲩鱼蛋白质含量比普通草鱼高15%,连喂鱼的蚕豆都经过农药残留检测。
  在春日的映射下,鱼塘泛起粼粼波光。不远处,新挖的鱼塘已蓄满水,等待下一批鱼苗入“住”。李勇盘算着今年的计划:“再扩产12.5万公斤,把‘沙鱼脆鲩’品牌打出去!”一颗蚕豆“喂”出的产业链,正让这个小镇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