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685期 >2025-03-20编印

渝北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启“加速度”
2027年初步建成新能源“智车生态城”
刊发日期:2025-03-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渝北时报记者杨青
在长安汽车数智工厂的焊接车间,近500台机械臂如同“钢铁交响乐团”般精准作业,火花飞溅间,每60秒便有一辆新车下线。这条全球领先的智能生产线,以“6秒极速切换车型”的柔性生产能力,支撑8款车型的混线制造。借助5G全连接技术,成功将1.2万台生产设备与数字底座相连接,从而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映射。
  这座全球最大5G汽车工厂的诞生,是渝北区锚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道、重塑制造业版图的关键落子。作为重庆工业大区的渝北,汽车是其重要“家底”。在传统燃油车向“新汽车”转型的浪潮中,渝北锚定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列为“2335”现代制造业集群的“头号引擎”,目标直指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辆汽车的制造,往往依赖于成千上万个精密零部件的集成。锚定这一趋势,渝北区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环境感知等领域,持续“外引内育”,培育汽车产业新增长点。距离长安工厂7公里的北斗智联科技,正是这场变革的“隐形推手”。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座舱系统,让汽车化身“贴心管家”——手势一挥即可调节空调,语音指令秒变导航路线,座椅还能“记忆”用户习惯自动调整。这家企业串联起从芯片设计到整车制造的产业链条,为长安、吉利等车企提供核心支持。“我们正重新定义人车交互的边界。”该企业品牌负责人表示。
  产业集群的“化学反应”逐渐在渝北加速迸发。渝北以长安新能源、赛力斯等6家整车企业为龙头,吸引时代长安动力电池、北斗星通等189家配套企业扎根,形成了“整车与零部件协同、软件与硬件共生”的产业生态圈。在仙桃数据谷,全国首个万人级汽车软件研发基地汇聚了长安软件、中科创达等领军企业,专注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以及环境感知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为汽车产业注入强大动力。同时,渝北成立汽车产业链专班,按照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共建生态思路,激发“聚变效应”:去年,长安渝北数智工厂提速放量、赛力斯超级工厂产销两旺。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902亿元、同比增长55.2%,其中新能源整车22.7万辆、增长达到5.6倍,产业链向高端跃升态势显现。
  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跑”,还需从顶层设计,持续完善产业生态。近年来,渝北区陆续出台了《推进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渝北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将“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作为推动未来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翼”,提出实施整车扩能提质、产业配套焕新、空间布局优化、创新效能提升、产业生态赋能等行动,覆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积极支持建成一批智能网联新能源整车头部企业,推动燃油整车转型,着力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软硬件”双核驱动。
  当前,渝北区正致力于加快超充基础设施建设,以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业生态。展望未来,渝北区计划在2027年初步建成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新能源“智车生态城”,届时行业产值预计将突破3000亿元大关,旨在为重庆市打造世界级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