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数字报,通过网络能“原汁原味”的阅读报纸,更加贴近时代发展,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正确引导舆论,及时传递信息、全面服务群众。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您不得非法转载或者拷贝相关数据。
主管主办: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出版:《新渝报》编辑部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棠香街道办事处棠凤路1号
电话:023-43768052 邮箱: dzxybbjb@163.com
□新渝报记者张琦
近日,一批产自重庆市大足区的五金商品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申报出口,最终送往厄瓜多尔。说起这种出口模式,邓丽赞不绝口。
邓丽是重庆邓家耀和刀具有限公司负责人,从事五金商品生产、销售近20年。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她尝到了在家门口把商品“卖全球”的甜头。
2022年9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的函》,重庆市大足龙水五金市场正式列入第六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名单。两年多来,大足市场采购贸易货物在全国32个口岸实现通关,货达8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申报出口5406票、8195个标箱、总额26.4亿元。集聚区已累计注册备案采购贸易经营主体221家,服务区内外企业927家。
全链条数字化服务
破解中小微企业出海难题
“要申报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商品,在平台上按照步骤操作就行了。”说起市场采购贸易操作流程,邓丽满口称赞。这个平台,就是重庆首个聚焦外贸新业态的数字化平台“渝采通”。
“渝采通”整合注册备案、组货拼箱、报关结汇等12项核心功能,可为企业提供注册备案、报检通关、收汇结汇等一站式服务,推动”关、税、汇”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2024年,平台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超1.3万次。
此外,大足区还建成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大厅和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打造“一站式”全流程服务体系。在以数字技术驱动外贸服务革新的导向下,2024年,大足完成市场采购贸易出口3667单,货值13.87亿元,发运5283个集装箱,实现“家门口”合规出海零门槛。
立体化国际物流网络
多式联运打造跨境通道矩阵
去年12月16日,重庆市大足区乐农夫五金工具有限公司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了一批木柄铲子。这批铲子在属地永川海关进行申报,在上海洋山港区进行验放后,海运至塞尔维亚。
“相比传统出口商品的报关通关模式,‘属地申报+异地验放’模式为企业节约了运输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大足区商务委市采中心负责人卢莉介绍。
通过创新推出“属地申报+异地验放”全国通关一体化机制,大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以中欧班列、中老铁路、中亚卡航等国际物流通道为支点,构建起“陆海空江”立体运输体系。
自试点运行以来,通过中欧班列出口货物总值达12.6亿元,开行“大足市场采购贸易跨境专列”20余班次,将五金工具、汽摩配件等特色商品高效输送至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
全域协同发展
激活全市产业带外贸动能
如今,从大足龙水五金市场走出国门卖向全球的已不仅是当地的小商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的政策红利也吸引了重庆各区县企业的关注。
去年7月19日,渝中区佰斯吉贸易有限公司,通过大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在“渝采通”平台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申报出口一批价值近19000美元的摩配产品并顺利通关,开启了重庆市场采购贸易全市联动首单,也是重庆市场采购贸易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
去年7月30日,重庆卓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大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申报出口价值1558美元的小商品并成功通关。据了解,重庆卓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合川区一家假发制品企业,截止目前,该公司已出口86票货物共计100.7万美元,每周稳定出货。
此外,大足还与渝中、江津等5区汽摩龙头企业建立定向合作,带动传统产业向内外贸一体化转型。
打破地域壁垒,建立“市场采购贸易+特色产业带”联动机制,大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全市联动,一域带动全局效应初现。政策红利、海外资源、外贸通道和服务共享,为全市中小微企业开辟了一条合规出海捷径。
“作为重庆外贸新的增长极,大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已形成‘数字赋能+通道升级+产业协同’的成熟模式。”大足区商务委党组书记李荣燕表示,下一步,大足加快推进全市联动,向全市各个区县推广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针对企业不同产品特点、市场需求、出口风险等,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全方位服务,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