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674期 >2025-03-05编印

筑梦“三甲”终有成肩扛使命再出发
——大足区中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纪实
刊发日期:2025-03-0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新渝报记者谢凤
  3月4日上午,大足区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授牌仪式举行。大足再添1家“三甲”医院,标志着全区医疗卫生水平再上新台阶,大足区中医院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足区中医院建于1974年,自2021年成功创建三级中医医院起,便以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标杆,奋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交出了满意考核答卷:2021年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22名,2022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238名、列重庆市中医系统第八名,2023年重庆59家三级公立医院经济运营考核10名、列重庆中医系统第四名……

党建引领 以“评”赋能
谋求高质量发展

  昨日,走进大足区中医院,只见院区干净整洁,秩序井然,导医服务细致周到,简约大气的文化墙彰显出浓厚的中医特色文化和廉洁文化。
  自吹响“创三甲”号角以来,医院坚持党建引领,全院上下拧成一股绳、鼓足一股劲,坚持“紧跟西医前沿技术、领跑中医特色优势”的发展思路,从完善内控制度、优化行业作风、迈步管理精细化、打造中医药文化环境体系等方面发力,积极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见成效”的“三亮一见”活动,营造了党风清正、院风清朗、医风清新、行风清明的医院环境,形成了强劲的创建合力。
  创建过程中,大足区委、区政府给予全方位支持,助力医院全面夯实基础。支持1.44亿元专项债券,建成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的一、二期项目;规划114亩储备用地,支持4亿元,启动建设面积约为4.38万平方米的三期项目;对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职称晋升等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划拨科研经费290万。
  目前,医院编制床位400张,开放床位799张。设置临床科室26个、医技科室13个、职能科室20个,有职工667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94人。固定资产总值3年增加3.8亿元,设备共4100余台、价值1.5亿元,100万元以上医用设备有25台、价值6602万元,中医设备674台件、价值946万元。
  筑牢发展“硬支撑”的同时,医院不断提升“软实力”。近年来,医院完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人才、名中医、继承人选拔与激励机制和师承等制度,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和规培师资培养。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较2021年增加了52人,增幅51%,占比达到61.60%;高级职称73人、增幅19%,硕士66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有市级名中医2人、重庆市基层名中医2人、大足英才1人、重庆市区县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医学头雁人才2人、国家特色技术传承人3人。
  此外,医院3年投入课题研究经费462.5万元,借助高层次人才传承平台开展高水平科研,科研成果转化临床应用4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项,临床科研课题立项52项、其中省部级课题6项。

弘扬国粹 悬壶济世
领跑中医特色优势

  如何实现“领跑中医特色优势”?大足区中医院的答案是:以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以中医专科建设为抓手,以传承创新为使命,以夯实人才队伍为目标,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
  将传承创新与专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专科。柔性引进张英泽院士团队,2021年成立张英泽院士创新成果成渝轴线应用基地、打造中西医结合“保膝科”,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展示出区域影响力。骨伤科形成中西医双向优势,3年来吸引区域外患者就诊6000余人次。针灸科学术带头人、重庆市基层名中医胡浩带领团队传承创新吴汉卿教授吴氏针法石学敏院士针法以及岐黄针疗法等多种针法,打造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病3个中医优势病种,主研省部级科研2项,指导开展省部级科研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6项,主讲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7项;建立运动康复专家袁慎强教授传承工作室,将袁氏整脊推拿与运动康复结合运用于临床。脑病科、神经外科、心病科协同康复科开展整合医疗,传承沈宝藩国医大师“痰瘀同治”学术思想,在治疗中风偏瘫、心脑血管病等疾病凸显优势,重症医学科、肺病科运用方邦江岐黄学者学术思想,对耐药菌感染治疗效果良好,有效减少了抗生素使用和缩短住院时间。
  同时,传承工作室成为提升中医内涵的强大牵引力。各高层次人才传承平台培养传承人才59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培养传承人才27人,收集整理名老中医医案400余篇、经典医案33个,形成中医优势病种5个、老中医经验方38个,开展临床应用5000余例。
  建立中医“四个全院化”机制。统一管理“中医经典、中医外治、中医康复、中医治未病”四类别的中医专家,到临床开展诊治和指导,使中医诊疗行为更加规范。理法方药的一致性比例从62%提升90%,门诊中医辩证准确率达94.31%,住院中医辩证准确率97.00%,门诊中医治疗率达81.55%,住院中医治疗率96.84%,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86.18%,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率13.21%,住院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率87.73%。
  此外,该院还通过平移浙江省中医院特色技术、与药企合作研发中药制剂、创新搭建治未病平台、重构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拓展“小病种”等举措,不断提升中医特色优势。
  截至目前,医院已获批重庆市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新增中医特色技术13项,总计特色技术60项,医院独有特色技术10余项;自拟中医护理方案10个,优化中医护理方案28个,开展中医护理技术31项,重点专科开展6项以上、各科室4项以上,护士均掌握18项中医护理技术;中药饮片收入占比提升至31.87%,中医处方占门诊处方比例提升至67.22%,中药饮片占门诊处方比例提升到46.31%。

勇于担当 优化服务
守护百姓健康

  今年新年伊始,大足区中医院探索实施医防融合机制,推行慢性病诊疗一体化模式。走进医院门诊部,在一楼、二楼设立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岗位特别引人注目,便民门诊的专业医师正积极参与慢性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长期随访等各项管理工作。
  大足区中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患者出院后,医院很难及时跟进了解他们的康复情况。但现在,慢性病管理师会按医嘱对患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并对其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指导。如今,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患者享受到了医防融合带来的便利。
  医防融合,是大足区中医院提升服务功能,守护百姓健康的创新探索之一,目前医院已与所辖2家中心卫生院、24家村卫生室形成26个网格,共同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实现了“一根线、上下联、医防通、健康融”。
  近年来,医院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服务功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切实行动彰显医者仁心。
  医院全力完成对口帮扶忠县各项任务,帮助万盛经开区、南岸区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有序推进中医院医共体改革,帮助大足龙岗、中敖分院成功建成甲级卫生院,广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帮助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专业知识培训20余次。
  为增强患者体验感,医院一站式服务中心搭建起“集束化”“流程化”服务平台,承担导诊分诊、预约办理、综合咨询、投诉接待、病历复印、证明签章、日间手术预约、预住院等服务内容,并增设微信挂号及扫码支付功能,优化诊间支付。
  为全力保障质量与安全,医院大力实施三年医疗质量提升行动,以18项核心制度执行和理法方药一致性为抓手,闭环管理医疗质量。
  此外,医院还扎实开展药事服务。开设药学服务门诊,取得PICC药学服务门诊国家级验收授牌,调剂使用中药制剂品种31个,刘臣华名中药专家工作室收集整理手稿资料80多件,“鹿茸蜜丸传统制作技艺”获得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足区区级非遗产,多次参加国内非遗展活动好评,市卫健委通报表扬。
  “经过三年的创建,医院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比成功创建‘三甲’医院更重要的是,要为全区医疗卫生事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更好地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大足区中医院党委书记张军表示,下一步医院将深化巩固创建成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全生命周期、全健康过程、全服务链条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大力开展名方、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助力大足加快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示范区”,让老百姓享受到高品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