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讯(记者 邓小强 杨琢 毛双李海)2月21日晚7:30,渝派大剧、以舞蹈演绎大足石刻文化的舞剧《天下大足》在重庆大剧院开演,这标志着该剧全国今年100场巡演正式从山城启航。21日至23日,该舞剧在全国巡演首站重庆连续演出3天,接受家乡观众“面试”。
舞剧《天下大足》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由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宣传部、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市大足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大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是由北京希肯琵雅国际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全国独家演出推广的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历时两年打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潜心探索。该剧以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创作题材,聚焦雕凿大足石刻的石雕匠人,用100分钟时长的舞剧浓缩演绎大足石刻400余年的开凿历史。
该剧充满人间烟火气,洋溢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南宋时期,流民小福因躲避战乱逃至大足境内,被生活在山崖下的工匠们所救,小福因此与石刻结下不解之缘。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向往着“人间小满”的日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生活。小福逐渐收获了重如泰山的恩情、肝胆相照的义气、坚定不渝的信仰:他要与这群没有血缘联系的家人们一起,用经历了“人间小满”的双手,创造出更多守护“天下大足”的摩崖造像。然而,人间总有无常相伴。当突如其来的暴雨划破家园的宁静,迎接他们的却是一场灾难。为了逝去的家人、也为了无数个未曾被署名的百姓,小福决定以山为册、化刃为笔,用余生刻石留名,令其万世不朽。为了逝去的家人、也为了无数个未曾被署名的百姓,小福决定以山为册、化刃为笔,用余生刻石留名,令其万世不朽。
据悉,中国古代的石窟作品很少留有创造者的姓名,但大足石刻留下了雕凿石刻工匠的姓名。这些创造者都是最平凡的百姓,在无常的命运中,他们却用创造了“人间小满”的双手,凿刻出崖壁对“天下大足”的守护。舞剧《天下大足》以此入手,展现历代百姓对理想社会的浪漫化表达,也就是“人间小满,天下大足”的信念。该剧以缘起、担山、采莲、烟火、传承、小满、无常、觉悟、若水、不息共10个篇章展现大足石刻群的丰富景象,既有热辣辣的开凿过程,体现重庆男儿的阳刚力量感、师徒恩情和肝胆相照的兄弟情谊;也有暖融融的烟火人间,以及万千小家庭的幸福美满和唯美的田园生活。
舞剧《天下大足》中的人物、服饰、造型、动作和道具,都是对大足石刻的高度还原,古色古香,富有宋代韵味,是对宋代美学的生动鲜活呈现。大足石刻崖壁上的媚态观音、水月观音、志公和尚、吹笛女、养鸡女、牧牛图、沽酒女等形象,都在剧中得以艺术还原。熟悉大足石刻的观众仔细观察,都会不经意间发现“老熟人”。
该剧去年12月在北京成功首演,重庆观众早已翘首以盼、期待许久。当晚,山城观众兴致勃勃地走进重庆大剧院,观看了这部讲述重庆历史文化故事、诠释“坚韧、忠勇、开放、争先”重庆城市精神的文艺大作。众多观众沉浸其中,被出色的表演打动,他们看到了另一个视角的大足石刻,也加深了对大足石刻文化的理解。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众多观众直言“震撼,激动,值得二刷”,还有人称赞“达到了舞台美学极致”。
剧场内的舞剧演出精彩纷呈,给观众新体验;剧场外的文化氛围浓厚、文创作品琳琅满目,同样给观众带来惊喜。当天下午4点,“名家品石刻”艺术访谈在重庆大剧院剧场外侧大厅举行。舞剧《天下大足》编导等主创团队和大足石刻研究院郭相颖、黎方银等专家学者与观众见面,分享舞剧创作理念和幕后故事,解答大足石刻文化内涵,诠释“人间小满,天下大足”的精神内核。
同场举行的“集美大足”展览和大足文创快闪活动则满足观众对大足文化的探索欲望,方便他们把浓缩在崖壁上的“唐宋风华”带回家。“集美大足”展览现场展出大足石刻主题绘画、摄影、雕刻作品近200件,其中包括任继愈、汪曾祺、刘心武等文化大家为大足题词的书法作品。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大足区共同设置大足文创快闪店,现场销售40余款由大足石刻文化衍生设计的文创产品,以及舞剧《天下大足》周边文创产品,这些精美的文创产品颇受观众欢迎。该剧主演现场进行文创产品签售,受到观众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