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渝周刊·龙水湖总第665期 >2025-02-21编印

正月十五看大戏
刊发日期:2025-02-21 阅读次数: 作者:周康平(重庆)  语音阅读:
  

周康平(重庆)

  “无酒不成席,无戏不成年。”这话,是我儿时,我爷爷对我说的。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这话并不是我爷爷总结出来的,而是出自于我们村庄的传统文化。那时,对过年的具体理解,村庄的小孩子,无不认为是正月三十吃大肉,正月十五看大戏,只有吃完大肉,听完大戏,才算是过了一个完整的年。
  我的村庄,在十里八乡中,算是一个较大的村庄,且名气在外。村庄里的人,只要人说起我们的村庄,就有些自豪,具体的就是体现在逢年过节的这类事上。过年,家家户户大鱼大肉的自是不必说了,老少爷们喝得红光满面也是常见的场景。在欢庆的日子里,仅是有酒有肉不足以表达村民们的欢喜,必有大戏助兴才是,且不是单独的一场大戏,而是好戏连连。比如,过年期间,村里至少也有七八场戏。我们村的戏迷多,演戏的七八个人就是一个戏班子,七七八八地算下来,村里有十来家戏班子还不算是完整的统计。这些自发成立的戏班子,各有各的拿手好戏。大凡村里的活动,演戏唱戏的事,从没请过外面的人。
  过年期间,村里演戏唱戏的时间往往是在下午。在靠近村口的边上,有一个古老的戏台,圆木大柱,榫卯结构,大梁和柱子上的人物和鸟兽,被雕刻得活龙活现,显尽雕工的精湛和细腻。就凭这气派的戏台,就可让邻村的人羡慕不已。对戏台子的投入打造,就可看出我们村的文化基础有多么厚实。正月十五那天,不用任何宣传,四邻八乡的人,他们不用猜,就知道正月十五是我们村里的大戏开场日。于是,吃罢午饭,他们就从四面八方涌入了我们村里。前来看戏的,也不是说都是懂戏的人,在那些人看来,即使是来凑热闹,也是一大快乐享受。下午两点半钟,锣鼓哐当一声响,戏台上的红色大幕便缓缓拉开,台上唱戏的人开始闪亮登场。台下立马响起一阵躁动的声响。台下坐着看戏的人,看似都是我们村庄的村民,只有本村的村民才享有坐在台下观看的优先权。这只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这时的规定,也只是流于形式的存在了。坐在台下看戏的,有不少是外村的观众。他们不是被村民们叫来的七大姑八大姨,就是村民们平时的熟人朋友,还有村里一些孩子的外村同学。来看戏的人,最远得走上二三十里的路。大戏要演到晚上八点才结束,这对路途平坦的人,他们回家还不算是什么,那些翻山越岭走小路来看戏的人,就有些辛苦了。那时,我们乡下用得起电筒的人并不多,走夜路,多半是提着马灯或是高举火把,这并不影响他们看戏的热情。
  村里元宵节的戏台,主打的是突出一个热闹的气氛。锣鼓喧天的戏台上,唢呐阵阵,还有二胡与笛子的此起彼伏。这些古老的乐器,正好应景了正月十五过大年的传统氛围,它们成了戏台上的主打伴奏,只要听到那些乐器的响起,台下闹哄哄的人群,变得安静起来。这时如果还有杂乱的声音,就会人站起来大声吼道:“听戏了,把嘴闭上!”坐在长板凳上或是站在后边的人群,会随着那吼叫声,扭头张望,看谁还在说话。这时,无论说话的人多么兴奋,无论他们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也不管他们平时是多么大大咧咧的人,也只有乖乖地闭上嘴巴。他们明白,大家不是来参加嘈杂的民众聚会,而是来看大戏、听大戏的。看与听之间,听尤其重要。
  随着剧情表演的不断变化和深入,台下掌声阵阵不时响起。看戏的人,有的被台上插科打诨的表演逗得捧腹大笑,有的被川剧高亢激越的唱腔深深震撼,有的在婉转抒情的曲调里沉醉不已。台上丰富多彩的大戏,带给看戏人的感受,往往充满了寓教于乐,他们在看戏中明白,人生也像一场戏,自己也许正是戏中的某一个角色。如此,在生活中努力演好自己,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快乐,这才是正月十五看大戏的最大收获。
  (周康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