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渝周刊·龙水湖总第640期 >2025-01-10编印

温暖的流动
刊发日期:2025-01-10 阅读次数: 作者:杨力(四川)  语音阅读:
  

□杨力(四川)

  “春运”一词,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而“春运”的历程,却伴随几代人的辛酸与甘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春节,远在异地的父母为了赶回老家与亲人团聚,都要去挤一趟绿皮火车。能买到票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能挤上车更要使出浑身的本事,挤上车后还要接受沙丁鱼罐头般的拥塞和呛鼻煤烟的伴随,即便这样,父母也对那时的“春运”很知足,比起很多地方还不通火车,他们感到很幸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身边的很多同龄人开始去沿海打工,他们成了“春运”的主力军。那时要从沿海回内地,主要交通工具是长途客车。路途漫漫,翻山越岭,几天几夜的颠簸,就是为了回家和父母吃一顿年夜饭,看一眼日思夜想的孩子。相聚没两天,大家又要踏上返程的客车,重新经历一次翻江倒胃的颠簸,团聚的时间还没有路上耽误的时间长。即便这样,大家还是很满足,在外除了能挣钱,还能开眼界学技术,春运路上再苦再累,内心也甘甜。
  2010年,新华社发布了一张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顿时感动了亿万中国人。照片的主角,是一位身形矮小、瘦弱的女子,身背一个庞大的行囊,行囊很重,压得她身体几乎成90度躬身,除此之外,她右臂还抱着一个婴儿,左手拎着一个破了洞的双肩包。这个名叫巴木玉布木的女子来自四川大凉山,当年她勇敢走出大山来到南昌打工,春运的大军里,她成了定格在很多人情感镜框里最温暖人心的一幕。感动的网友这样评论她:“背上背的是生活,左手提的是远方,眼睛看的是家乡,右臂抱的是生命。”万家团圆的召唤,让回家的路,成为世间最幸福的一条路。
  春运年年有,但时代也在飞速发展。邻居的儿子今年在沿海发展,春节临近想回老家看父母,却被一件“幸福的烦恼”所扰:选择坐飞机,又方便又快捷;选择坐动车,近两千公里十多个小时就到,又轻松又自在;自驾行,全程高速,沿途还可以观赏风景。每种选择都不错,不再辛苦的旅程,成为了内心的向往,伴随春运大军回家,变成了一种温暖的流动。
  今年的春运即将开始,我舅舅也忙不迭地准备加入到春运队伍,他的目的地是离成都300多公里外的阿坝州松潘县,表妹大学毕业后去了当地工作。2024年8月底,川青铁路成都至黄龙九寨沟开通运营,过去开车要花费大半天时间现在坐高铁不到两小时,不论到松潘县看女儿还是顺道去黄龙九寨沟旅游都十分方便,曾经畏难的行程变成了很轻松的亲情之旅。最让舅舅感动的是,高铁舒适卫生,服务细致周到,春运的温暖感染着每一个人。舅舅由衷地说,国家处处都在变,人民内心的幸福感与日俱增,相信明天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是的,当年巴木玉布木辛酸而坚毅的照片作为“春运妈妈”的代名词已成为中国“春运”史的一页,乡村振兴让今天的巴木玉布木已过上了幸福小康的日子。今天,无数的打工人,无数在异乡拼搏的儿女正奔波在春运的路上,春运的路,也见证了国家的巨变、时代的巨变,有国家一路护航的春运之路,将伴随每一个人的行程,让春运的温度,变成家的温度,让回家之旅,变成迎接希望和明天的一股暖流。

  (杨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