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九年,李洪孝在央视元宵晚会上展示特技﹃牙齿顶板凳﹄。(受访者供图)
□新渝报记者毛双张玮
实习生宾振宇通讯员姜好
大雪过后,寒气更甚。双桥狮舞杂技双路街道传习所外,细雨绵绵。双桥杂技传承人李洪孝穿着短袖,脖子上仰,牙齿上顶着的十几张板凳纹丝不动,团队里另外两名传承人蔡湿泳、程从刚则站在身旁,仔细打量着每根板凳摆放的位置。两人趁这天没有演出任务,抽空一起打磨“牙齿顶板凳”节目的表演细节。
前不久,继《非遗里的中国》之后,李洪孝又带着双桥杂技登上重庆市旅发大会非遗展演的舞台,惊险刺激的表演当场圈粉无数。这些年,他靠着一身绝活养家糊口,除了承接一些当地的表演外,还把双桥杂技带上了更大的舞台,甚至还走进了校园,让双桥杂技“后继有人”。
自小学艺
今年43岁的李洪孝是土生土长的双桥人。小时候,因为母亲残疾,父亲体弱,作为家中长子,他早早地挑起了“养家”的重担。
那个年代双桥狮舞杂技盛行,家家户户一有红白喜事,就兴请人舞狮子。这样一来,舞狮人的收入自然可观。
学双桥狮舞就要学双桥杂技。舞狮子、跳火圈、踩钉板、徒手劈砖、爬高杆、牙齿顶板凳……要一整套表演下来,观众才高兴。
“那时候厂里的工人月工资40元,舞狮杂技艺人每月收入是他们的两倍。”李洪孝说。
8岁那年,李洪孝向姨夫拜师学狮舞杂技。舞狮杂技虽是一门不错的“手艺”,但要真正吃上这碗饭却并不容易。“学习杂技的过程是很苦的,只要这个苦能吃下来,就没有什么苦是吃不下来的。”
李洪孝白天上学,晚上学杂技,压腿拉韧带,别人常常疼得泪流,他却“没觉得苦”。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练功,到空田坝翻筋斗、练习高台后空翻……那段学艺时光是他童年生活最难忘的记忆。
就这样练习了大半年左右,李洪孝开始跟着师父跑演出。第一次表演,他就分了2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14岁那年,为了精进技艺,他又拜在了当地另一位“当红”艺人的名下。短短几个月,李洪孝的技艺便突飞猛进,演出也越来越多。
外地谋生
到了1996年,歌舞表演兴起,各地歌舞团来到双桥,迅速占领了红白喜事演出市场,狮舞杂技受到了冷落。
“狮舞杂技最兴盛的时候,我们每次出去演出,饭桌上主人家都会给我们多摆一盘扣肉。”演出市场的“失意”,让曾经凭真本事吃饭的艺人很是落寞。
长时间接不到表演,大家不得不离开演出队,另谋生计。李洪孝却不肯走,他一边捯饬小买卖,一边跟着师父等待偶尔一次的演出机会。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生活的重担最终迫使李洪孝选择了离开。2000年,他跟着朋友去了佛山码头当搬运工。
那时佛山码头货船不断,李洪孝年轻气盛,一个月下来竟然挣了2000多元。而当时双桥一个服务员的月薪是400元左右。
虽然身在佛山,李洪孝却放不下年少习得的狮舞杂技,心中更是惦念着老家的师父、师兄弟们,隔三差五就给他们打电话,问得最多的就是“最近生意如何”,他心里始终盼望着有一天还能回去演出。
佛山很热闹,街头巷尾都放着港台歌曲,歌舞表演更是兴盛。但让李洪孝惊讶的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的发源地,佛山舞狮的习俗却并未受到冲击,但凡大小商铺开业,总会请人舞一舞。
佛山娱乐文化的多元性,让李洪孝恍然大悟:双桥杂技为什么不能穿插歌舞表演呢?
这个想法让他如获至宝。
重操旧业
2003年,演出市场开始回暖,李洪孝当机立断,从佛山回到双桥,决定继续跟着师父跑演出。
他直奔师父家,迫不及待地向师父提出请几个歌舞演员,在杂技表演中穿插歌舞剧目。
这个想法却遭到师父的极力反对。老一辈手艺人,对吃饭的行当都有着诚恳的敬畏。师父家的白墙壁上打着3寸长钉,每次表演完,师父都要整理好狮头,高高挂在正屋中间。师母做清洁的时候也是万般小心,不能碰到,行外人更不能触碰。
师父怎么会同意外人加入,而且还是跳舞唱歌?一心想把双桥杂技演给更多人看的李洪孝,最终在2005年选择离开单干。
他请来要好的师兄弟帮忙,挖空心思琢磨观众的“口味”——在迈克尔·杰克逊最火的时候,买来影碟学舞步,用在杂技表演中;为了狮舞更具观赏性,他千里迢迢去广东“定制”舞狮道具……
正是这样,他的演出总能给人惊喜,而且表演节目种类多,包括顶功、倒立、翻滚,以及小型魔术、气功、高竿等10余个杂技类型。请他表演的人越来越多,收入也渐渐稳定起来。
为了给演出“加码”,李洪孝又开始琢磨“牙齿顶板凳”的绝活。他从顶稻草练起,再到顶竹竿,最后顶板凳;板凳数量从一根慢慢加到了10根、11根……
2012年2月16日,李洪孝顶起23根板凳11秒,每根板凳3公斤重,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李洪孝一鸣惊人,媒体的采访接踵而至,为刚入选重庆市非遗的双桥杂技带来了一大波流量。
李洪孝和双桥杂技的知名度渐渐打响。短短几年间,他受邀参加了《中国梦想秀》《中国达人秀》,北京卫视《传承者》、重庆电视台《为你喝彩》、《春节七天乐》栏目,央视《美丽乡村过大年》栏目、《为你点赞》栏目、《魅力中国城》、《中华情》……名气日盛,他也开起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
与此同时,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也开始思考节目品质的提升,主动承担起非遗推广的重任。
走进校园
这些年,为了壮大演出队伍,传承和发扬双桥杂技,李洪孝也陆续收了十多个徒弟,但坚持下来的只有3人。
2015年,机缘巧合之下,李洪孝结识了河北人蔡湿泳,二人一见如故。同样是自小学习杂技、热爱杂技的蔡湿泳,随即决定加入李洪孝的表演团队,两人很快便成为了默契的表演搭档。
但仅靠几人的表演团队对于传承双桥杂技依然任重道远。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中来,这也成了李洪孝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6年,通桥小学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校园品牌,校长找到李洪孝,希望作为兴趣班引进双桥杂技,两人一拍即合。
学校很快便开设了杂技兴趣班,为了让学生们学起来更有兴趣,李洪孝和学校专门编写了一套双桥杂技的教材。教材从杂技的发展变迁到一招一式的解析,都很生动。
不负所望,孩子们对双桥杂技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第二年,李洪孝和学校一起编排的《中国功夫》《金狮献瑞》等节目多次斩获市级和国家级校园影视大奖。
2020年,李洪孝又带着双桥杂技走进了邮亭镇中心小学,向学校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免费教学,钻桶、顶碗、顶灯、牙齿顶板凳……尽管每一个项目都很辛苦,但孩子们的热情不减,李洪孝很是欣慰。
“杂技很有趣,还能强身健体,我爸爸妈妈特别支持我学。”邮亭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胡语晨说。
此外,为了让喜欢双桥杂技的孩子有一个专门学习和排练的地方,李洪孝在双路街道的支持下,成立了双桥狮舞杂技双路街道传习所。每到节假日,孩子们便在这里学双桥杂技,最多的时候40多人。其中,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4岁多。
“学习杂技尽管很苦很累,但是我仍然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学习双桥杂技,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和发扬下去。”李洪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