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616期 >2024-12-09编印

介绍新观点新论证新技术
中外学者分组交流 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刊发日期:2024-12-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新渝报讯(记者 邓小强 崔晓玲 文/图)12月5日下午和6日上午,2024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分组学术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分三组,现场发表和讲解自己的学术论文,分享国内外关于大足石刻以及石窟寺文物的保护、研究、利用最新成果,讲解新理念、新论证、新技术,受到同行热切关注。
  交流中,专家学者们简要介绍各自近期工作进展,提出在石窟寺保护研究、考古研究方面要侧重强调总体保护,进行综合性考古,从多学科角度阐释文物价值,包括挖掘文物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哲学思想、历史价值。部分专家谈到,要致力于破解大足石刻等石窟寺的未解之谜,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文物活在当下,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学者们还直面争议性较大的话题,如文物的贴金彩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场与听众展开讨论。
  石窟寺保护是文物界的难题,也是学者研究的共同议题。专家学者们结合各地石窟寺保护的具体实践,围绕石窟寺水害、岩体失稳、风化、生物侵蚀等病害机理,聚焦保护修复材料、工艺、保护建筑设施等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新思路新见解,介绍了新的工作方法。这些研究工作引发与会者的思考和讨论,不少学者认为,同行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本次研讨会也带来了许多启发。


8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考察大足石刻

  新渝报讯(记者毛双李海实习生曾亦嘉宾振宇杨心雨)12月6日下午,参加2024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8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大足石刻,深入了解石刻的保存状况、环境因素的潜在影响以及当前保护措施的效果等,共同推动大足石刻的研究保护工作。
  专家学者们考察了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和北山景区,深入探讨了石刻的文化内涵和保护工作。大家表示,大足石刻不仅是一处艺术宝库,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令人叹为观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大足石刻在保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这些技术不仅为大足石刻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其他石窟寺的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专家学者们还来到大足石刻游客中心,观看了4K宽银幕电影《天下大足》和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透过两部数字电影,详细了解了大足石刻的开创和历史演进过程,以及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

学者观点辑要
重庆文史馆研究馆员 郭相颖
  对石窟寺的保护,最大的短板是“防风化”。文物风化是全面性的慢性病害,显现缓慢,易被忽视。中国传统的对文物贴金彩绘做法是防风化的有效方法。西方对馆藏文物“整旧如旧”“保持现状”等理念并不完全适用于自然界中的石窟寺。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贴金彩绘修复方法效果显著,应理直气壮推广这种方法。
  进行贴金彩绘有几项条件:一是妆銮对象必须是某时代某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而且有妆彩贴金的依据。二是凡经妆銮的造像到一定时间后妆銮层会不断脱落,此时进行二次妆銮最为恰当。三是保护修复员不仅要精通工程技术,还应了解造像的人文内涵和“依经造像”原则;四是“复制”也是保护文物的一种好方法。

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主任 米德昉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宝项山佛教道场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观点多有分歧,主要集中在道场性质的“密”与“非密”问题上。宝顶山的图像体系意涵丰富,思想多元,非佛教中某一派或某一所能统摄的。
  大佛湾的图像体系均以特定的内容结构和呈现形式表达着各自的宗教意涵,看似独立,却有着统一的指向——以尽可能通俗化的手段将佛教的基本思想呈现给大众社会。从一般性的功能而言,宝顶山像中国传统寺院一样是开放给社会各阶层的,其独特的一面“是为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设计的”,“这些“观众”除了一些官员、士夫和僧众外,更多是当地社会的普通百姓。根植民间是其基本调子。
  可以说,宝顶山以石刻形式图文并茂地将佛教的基本哲理与人文思想呈现于崖壁,这部经统一规划而完成的宏大作品,它更多是服务于民间社会的,从功能而言,既专注于佛法普及又致力于庶民教谕。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龙红
  两宋时期,巴蜀石窟艺术在北方中原石窟艺术亦有成熟范式的基础上,智慧地融入地城文化的丰厚营养,十分成功地创造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和审美价值卓越的区域石窟艺术模式一“普州(以安岳为中心)-昌州(以大足为中心)模式”(简称“普昌模式”),成为两宋文化隆盛的生动图景明证。“普昌模式”是继北方中原石窟的北魏大同“云冈模式”和唐代洛阳“龙门模式”之后,在南方巴蜀集大成地发展而成高度成熟的宋代石窟艺术模式。该石窟模式显著地体现出文化深厚、内涵宏富和价值超迈的六大本质创新特征:成熟积淀深、题材新创多、世俗意味浓、雕刻技艺精、艺术表现强、人性光辉美。
  可以自豪地说,巴蜀石窟艺术凝炼发展而成的最高成熟形态——“普昌模式”,不仅对中国艺术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巨大贡献,而且于巴蜀石窟开凿的所在时段的整个社会历史、宗教文化以及民众精神信仰诉求的变化发展等,亦具有“正史之误、补史之阙、续史之无、详史之略、纠史之偏”的重要作用。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邓新航
  初唐“贞观样式”是巴蜀石窟艺术发展史上所出现的第一个分布范围较广、雕凿窟龛较多、造型风格稳定、艺术渊源明晰的石窟艺术样式。其典型特征主要体现在:窟龛形制方面,以外层龛为主,并且内龛上部大都雕刻楣面较宽且装饰丰富的桃形龛楣;造像内容方面,佛教造像居多,道教造像在川北的剑阁、巴中、阆中和川西北的绵阳等地较为流行。新见题材有天王、阿弥陀佛、双观音等,常见组合为一铺三尊、五尊、七尊式;造型风格方面,诸像头身比例渐趋合度,形体大都丰满壮硕,姿势体态逐渐灵活有力,已经开始摆脱北朝晚期、隋代造像头大、身小、腿短的板滞厚重风格。道教造像较多借鉴和模仿佛教石窟,自身风格尚未形成;装饰图案方面,门楣、背光、冠饰和宝座等呈现出清新华丽之风,其中尤以联珠纹、扁方纹、菱格纹、胜纹和蚕纹等诸种几何形纹样最为突出。巴蜀石窟“贞观样式”的形成,不仅与两京造像样式密切相关,而且亦继承有蜀地南朝造像的元素。

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蒋任贤
  大足南山三清古洞是大足道教石刻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以独具特色的空间结构、丰富多元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精美的装饰纹样,成功构建了理想的道教神仙世界,实现了形式美与意境美的高度融合。
  三清古洞具有空间美、造型美及功能美。在空间美中,洞窟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视觉以中心与聚焦的形式美表现了道教“众仙朝元”的审美内涵;在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中蕴含着道教“阴“阳”对举与交融的审美观念;其创造性地将时间元素融入洞窟空间中,体现了道教宇宙生成的时空与秩序之美。在造型美中,工匠通过对造像的冠饰、服饰及神态的细致雕刻,使其既符合道经仪轨,又融入世俗的审美,并传达了道教神仙独特的气质与精神世界,使人物造像形神俱妙。在功能美中,首先细腻精美的装饰纹样营造了空间氛围。

  新渝报记者邓小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