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记者赵欣
戏韵流芳,文脉悠长。这两天,上海知名戏曲展演剧场宛平剧院,因为重庆市川剧院文华大奖剧目《江姐》的到来而大放光彩。11月30日—12月1日,由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领衔主演的《江姐》在这里连演两场,不但让戏迷震撼,也令众多专家学者直呼惊艳。
12月1日,由重庆市文联、重庆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联合主办的“沈铁梅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研讨会举行,沪渝两地众多专家学者展开交流分享,大家围绕“沈铁梅三部曲”《金子》《李亚仙》和《江姐》,从不同角度对沈铁梅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进行了研讨。
四点艺术观思考戏曲传承发展
“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戏曲展演的文化中心之一,我曾在2009年带着《李亚仙》首次来上海演出,对这次时隔15年的重逢,我期待已久。”研讨会上,沈铁梅直言,研讨之根本目的在于中国戏曲发展,期待专家们共同关心川剧,关注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与理论构建。她也结合多年实践,分享了关于戏曲艺术的四点思考。
“首先,戏曲艺术是情感体验与表演程式的诗性交融。”她表示,戏曲表演离不开程式,在《金子》《江姐》等现代戏中,巧妙化用了许多传统戏曲的程式和技法,而程式最终必然落脚于情感,戏曲中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人物和情感服务,动人的舞台表演都来自于戏曲演员对生活理解、提炼之后对程式的重组或创造。
第二,表演要在戏缝里挖掘人物内心的外在表达。戏曲是一门每个环节都需要恰到好处、分寸衔接的艺术。细节决定艺术的品质。演员该用什么样的唱腔、动作、眼神、甚至呼吸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与情感?何时该高亢激越?何时低吟浅唱?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怎么配合……都需要精心设计、反复琢磨。
第三,是建立“观与演”的戏曲表演理论。戏曲创作不仅要站在戏曲规律的角度、站在演员表演和塑造人物的角度去创造,也要站在观众角度去创造。沈铁梅表示,这个观点得益于父亲沈福存先生,也在她自己的舞台实践中得到了反复验证。中国戏曲的魅力一定不能忽略观众欣赏,才能形成一种流动的戏剧美学。
第四,在守正创新中追求戏曲表演的美学境界。“艺术思维应该是思辨的,应该是在继承借鉴之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沈铁梅说,自己非常庆幸,父亲沈福存先生和恩师竞华先生都是戏曲的守正创新者,也倡导和鼓励她革新创造。这种革新创造就是用传统戏曲的美学表现方式去突破传统,实现戏曲表演的创新性发展。
三大杰出贡献凝结当代价值
“近些年沉淀下来的红色题材现代戏不多,川剧《江姐》是一部杰作。经典歌剧《江姐》本就川味十足,铁梅和她的团队让‘江姐’回家了。”中国剧协原副主席、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罗怀臻认为,川剧把江姐题材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剧中江姐、双枪老太婆等角色是四川人,但在歌剧等剧种的表现中,人物的地域性往往浅尝辄止,铁梅强化了这些特质,不仅在于语言、声腔,更在于人物性格的挖掘。”
在罗怀臻看来,探讨沈铁梅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就必须看到她对当代戏曲作出的三大杰出贡献:创作了一批代表性剧目、建设一个著名的全国戏曲领军院团、形成了一种具有个人辨识度的表演风格。
“《金子》《李亚仙》《江姐》这些代表剧目,既属于铁梅自己,也属于整个川剧、属于我们的时代。”罗怀臻表示,“三部曲”的创作体现着沈铁梅对于戏曲现代化、传统戏曲建构现代审美的思考和探索,《江姐》成为一个叫好卖座的商业巡演剧目,尤其了不起,“可以说,铁梅的代表作少而精,但每一部都成为了精品。”
在铁梅的带领下,重庆市川剧院的发展也为中国戏曲院团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铁梅几乎是白手起家,将重庆川剧院打造成为集‘创、演、研、博’于一体的领军院团,她是大艺术家,却并不是说自己演好戏就可以,她建起一流剧院场馆,又建设了一支川剧生力军,我想这是铁梅对于重庆文化、对于中国戏曲的历史性贡献。”
“我一直说尚长荣、沈铁梅、茅善玉等开创了流派,这是当之无愧的。”罗怀臻说,在流派意义上分析沈铁梅的艺术,不仅在于声腔,更是一种表演艺术风格,“今天戏曲的魅力在于人物的塑造,与过去行当化的脸谱化的戏曲表演不同,演员个人形象不可能大于角色,‘腔中有人,人活腔中’,正是铁梅的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