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515期 >2024-07-15编印

“好City啊”这盘棋,重庆如何下?
刊发日期:2024-07-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落后”“贫穷”“封闭”……哪怕是在信息触手可达的今天,部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还始终充斥着这些充满偏见色彩的刻板印象。
  走近彼此才能相互了解,破局的形势正在发生变化。近来,“China Travel(中国旅游)”成为国外社交媒体上的高频词,“好City啊”火爆全网。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重庆跻身外国旅客热门入境城市前十。
  80多年前,美国记者斯诺走进陕甘宁苏区,写下《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向世界全面、真实地介绍了“红色中国”。今天,我们如何借助千千万万个“斯诺”手中的镜头,做好城市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真实”是一种立体、全面的感受。
  “好City啊”这个热梗,出自居住在上海的美国博主“保保熊”之口。它的核心含义是“非常城市化”“非常开心”。“‘City’是一个带给你很多刺激和兴奋的地方。”“保保熊”说:“如果你是外国人,我鼓励你亲自来中国,体验这里的文化。”
  与一些国家搞“脱钩断链”不同的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但当前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西强东弱”的局面还未发生根本转变,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西方话语主导的舆论场里甚嚣尘上,不少外国受众近乎惯性地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看中国。
  这样看来,与其说自2013年1月起开始实施的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便利了人员往来、促进了文旅消费,不如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层面来看。那就是:今天我们该如何进行国际文化传播?
  有冲突性的反差。长期以来,某些境外媒体热衷于污名化中国。我们敞开大门,欢迎四海宾朋,大到以高铁为代表的基建展示出的“中国速度”,小到便捷的刷脸支付、新能源汽车,越是这种中国人民已经“日用而不觉”的地方,越能带给外国朋友新奇的体验。
  有包容性的心态。在不少外国人眼中,中国人似乎总能跟封建、古板画上等号。现实的中国却是,一边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一边是现代摩登的城市天际线;一边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一边有对外来文化有机地吸收和消化……包容与开放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有唯一性的特质。旅游的本质是差异化体验,内容为王、体验至上,文化传播也是如此。拿重庆来讲,重庆屡屡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刷屏,既是靠8D魔幻、赛博朋克的城市形态,也离不开浓浓的烟火气、人情味。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重庆难以找到“平替品”,这种特质可以衍生发展成对外传播的大IP。


  “真实”也需要讲好故事的方法论,丰富中国故事的有效供给。
  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在亲身体验之后,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以短视频、Vlog等形式,发布在TikTok等社交媒体上,形成巨量级的传播效应。不少外国旅游博主将此视作新的“流量密码”,中国观众也乐于把“外国人游中国”当成新型的“电子榨菜”。
  我们当然希望借助这些普通却鲜活的个人视角,撬动西方舆论宣传的“铁板一块”。落脚到城市自身,也得从这波“好City啊”的流量中汲取经验。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提出过一个观点,即所谓的“东方”是西方想象和凝视中的“东方”。如果说某些西方国家和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一种信息茧房,那我们在外宣过程还沿用自说自话的传播体系,何尝不是创造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信息孤岛呢?
  别把符号化当成一种路径依赖。传统文化固然是一座富矿,但并非所有的对外传播都可以无节制地套用功夫武术、舞龙舞狮等文化符号。今天的中国,应当建立起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传播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的文化元素有机结合,真正触动国外民众的内心,吸引他们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
  别过分“上价值”,意义都是从体验中得来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迫切地想要外国人懂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惜反复“上价值”,试图扭转国际传播“失语”的局面。今天,不妨更松弛一点、自信一点,一步步做好自己的事情。没有一个真实可感的中国,再多的附加值都只是空中楼阁。
  别选择性地听好话,对外交往不能非此即彼。外国游客不吝赞美,“安全”“舒适”“高效”等成为形容中国的高频词。我们也别躺进“安乐窝”里,一味认为自己哪儿哪儿都好。对于他们反映较多的移动支付、景点预约等影响旅行便利度的“槽点”,要充分重视、尽快完善。要知道,解决问题也是在讲好故事。


  “真实”在于不虚美、不浮夸,有纠偏的底气,也有创新的能力。
  “好City啊”这个看似属于年轻人的网络热词,也为今天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思路、新打法。它再次提醒我们,闭门造车无法融入全球对话,主动设置议题、创新传播体系才能抢占国际传播话语权。
  2023年度《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报告》中,重庆榜上有名。当前,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建立了国际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在各地抢滩布局国际传播,入境游市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的大背景下,重庆又该如何免“俗手”、出“妙手”?
  视角打开,餐前的“开胃菜”不妨再多些。入境游市场逐渐复苏,外国游客的文旅需求也在发生转变。不起眼的小地方,也可以做出大文章,它们往往能够成为文化传播最生动的注脚。
  可以是后街经济,在渝中区罗汉寺妙街,千年古刹搭配现代都市,一碗小面加杯冰美式,也能带来新鲜感十足的文化互动;可以是城市更新,在九龙坡区民主村,菜市场里吃烤肉,烟火气有了具象的载体。小切口里有很多值待挖掘的中国故事。
  多一点松弛感,吃“正餐”也别那么正襟危坐。国际传播中,要注意摈弃片面追求宏大叙事、生搬硬套文化符号的做法。重庆孕育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等厚重的历史文化,应做好文化转译、柔性传播,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比如,大足石刻作为重庆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无论是石刻本身的世俗化精神,还是石窟守护人的坚守,都流露出浓浓的人情味。深挖文化特质,要找准“人”这个关键点。
  善用巧思,餐后的“甜点”也能让人回味无穷。国际传播不是在社交媒体上自说自话,也绝非只管宣传却不注重反馈,只知道“大水漫灌”却不顾受众是否真正“解了渴”。形成互动,才能带来可循环、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互动何来?来自文博机构精心推出的富有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来自境外文化、旅游机构来渝踩线、考察时感受到的人情味,来自国际友好城市“好友圈”的相互点赞……在交流互鉴中共促发展。
  电影《饮食男女》里有句台词:“(人生)也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来了才下锅。”国际传播也是如此。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形势、新变化,要有试错的胆量,也要拿出容错的空间。抓住时机,趁势而上,充分释放蕴藏在中国大地上的无限活力,打开对外传播新局面。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