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497期 >2024-06-19编印

脱掉三峡博物馆“大围裙”留下的启示
刊发日期:2024-06-19 阅读次数: 作者:罗义华  语音阅读:
  

□罗义华
  重庆市原市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在最近公开出版发行的一本新书中讲述了一个通过创新重组、解决工作难题的一个故事,有趣有料,给人启发。
  与重庆人民大礼堂正对着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当初的设计方案,并没有现在的下穿道,而是门前有一条通行汽车的主干道,二层加了一个大平台作为进出口。也就是说,博物馆出入口并不在一楼的地面上,而是在二楼的大平台,老百姓进出博物馆,需要通过广场,再走很高的一段台阶。三峡博物馆远远看着就像腰部围了一个“大围裙”,既不美观,也不方便老百姓进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原因就是博物馆门前地面下紧靠着一条四车道的公路,为了给过往车辆留出空间,只能增加一个二层平台作为出入口。
  作为当时分管城建的副市长黄奇帆,就感觉这个“围裙”设计得不太好,问时任市长包叙定为什么不设计一条地下通道?他说:“三峡博物馆最初搞建筑设计的时候,几个招标的设计方案都有下穿道,后经几个部门的测算,搞下穿道这边六七百米,那边六七百米,两边加起来就有1500米,会涉及周边密集居民区的动迁,下穿道整体要花1.5亿元,而预算只有5000万元,钱不够,最后只能路径不变,架空搞个进出口平台,穿上了这么个‘大围裙’。这个方案在招标评审的时候,包括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时也提出应该是下穿道,但政府实在没钱,只能如此了。”
  包叙定给黄奇帆说,如果有什么办法按预算只花5000万元就能把下穿道搞出来,他是非常愿意采用下穿道的设计方案的,毕竟这是大家最想看到的结果。
  了解事情原委后,黄奇帆把重庆市建委主任、规划局局长叫到办公室,一起研究三峡博物馆下穿道的事。统一认识后,即用6%—7%的斜率,使这条下穿道的整个长度两边各200多米,整体500米就行了,两边居民区动迁的问题就避开了,钱也够了。此方案形成后,报给包叙定市长,他非常满意,立即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实施。
  一个棘手的难题,怎么就在一转念间得以化解,一举几得呢?它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把国家规定与重庆市情相结合,找到解决难题的思路。重庆是个山城,城市中30%的上行和下行道路的斜率都在10%以上。尤其是重庆市政府门口的几条路,斜率20%都有,车子照样开,为什么三峡博物馆不可以采用6%—7%的斜率呢?国家3%的斜率标准,是针对全国平原城市的一般规定,遇上重庆这样的山城,到处都是坡坡坎坎,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二十的斜率比比皆是,三峡博物馆的下穿道采用6%—7%的斜率,就可以避开动迁密集的居民区。
  新的实施方案一举三得:一是博物馆出入口从二楼改到一楼,老百姓进出博物馆可以走平台,不需要爬高坡;二是原来在博物馆两边拦腰搞个“大围裙”的形态消失了,使博物馆与重庆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三位一体,相得益彰;三是没有超预算,5000万元以内解决了问题。
  真是观念一变天地宽,思路决定了出路。我们平时在日常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一些“硬骨头”,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只是说说的内容,而是要融入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容易犯教条主义的毛病,被一些条条框框卡得太死,而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脱掉三峡博物馆原来设计的“大围裙”,只是将方案设计的边际条件调整重组了一下,解决了实际难题。
  既讲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也追求因地制宜和实事求是的落地。啃下工作中的“硬骨头”,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