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491期 >2024-06-11编印

如何烧旺县域消费这把“火”
刊发日期:2024-06-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不知不觉间,县域消费悄然崛起。在一些领域,小县城已然跑赢大都市,成为拉动内需的黑马。
  县域消费有多热?去年全国新开895家电影院,约1/3开在县域范围;今年“五一”小长假,县域旅游订单平均增长36%,酒店订单同比增长64%,增幅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烘干机、洗碗机、洗地机等“新三大件”县域销量翻番增长……
  有网友感叹:“现在在县城看场电影也要抢票了!”感叹背后,折射出县域消费的蓬勃活力与巨大潜力;感叹之余,还应思考如何让县域消费这把“火”烧得更旺、更持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13次提及“县域”,县域经济发展被提上新的历史高度。
  在此背景下,县域消费一片“热辣滚烫”。GDP“千亿县”数量持续增长,县域消费市场不断升级扩容,很多大城市的消费场景下沉县城。同时,“小城热”持续带动县域消费,云南大理、新疆阿勒泰等一众城市,凭借美食、影视或文旅出圈,引得众多游客竞相奔赴。
  县域消费,为啥这么火?
  政策效应叠加。政策,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精准发力、多点触控,激活了县域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
  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不仅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还针对县域消费市场的特点制定了具体措施。
  近年来,重庆高质量全面实施《重庆市县域商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重庆市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各地因地制宜,厚植优势,奋力提升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质量和效益。2023年,江北区和垫江县入选全国首批县域商业“领跑县”。
  消费观念升级。有网友发现,一些在老家县城生活的朋友,消费水平比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还要高。县城消费与一线城市“同频共振”,正是县城消费升级的直观体现。
  清华大学县域消费市场调查报告显示,70%的县域居民拥有房产,58.5%的居民拥有汽车,而且有房一族中近六成没有房贷。也就是说,县域消费者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因此,不少人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消费模式,更加注重品质化和个性化的消费体验,消费结构也从基本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
  品牌扎堆下沉。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在扎根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之余,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商家将目光投向县域市场,以期寻找更广阔的市场“蓝海”。
  近些年,星巴克、瑞幸、古茗等知名茶饮品牌纷纷进驻县城。根据《2023咖啡与茶消费洞察》报告,2023年全年咖啡消费中,县域市场的人均消费金额增速比一线城市人均增速高26%,成为各级市场中人均增速最快的市场。
  县域电商助力。如今,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县域电商发展,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这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和信息壁垒,也让县域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县域消费,既是地方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家繁荣的“风向标”。虽然县域消费如火如荼,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与堵点。
  消费市场相对独立。长期以来,一些县域市场受地理位置、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多重因素影响,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消费环境。这种封闭性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地产业和商家,但也限制了外部优质资源的进入,削弱了本地企业的竞争意识,进而影响县域消费市场的活力。
  消费信心受到冲击。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加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县域居民的收入增长受到一定影响,导致消费信心下滑。许多人更加注重储蓄,而非消费,这种心态的转变对县域消费市场的提振形成不小的抑制。
  消费供给下沉不足。县域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消费水平也偏低,导致头部品牌和大型企业下沉到县域市场的力度不够、动力不足。一些县城商业中心作为县域线下消费的核心载体,其集聚消费的功能相对较弱,部分县城甚至缺乏大型购物中心、品牌连锁店等现代商业设施,消费的主要业态仍是传统百货商场和街边店,消费供给在规模与质量上难以适应消费升级的趋势。
  现代化设施布局尚不完善。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存在明显差距。一些县域远离港口、机场和火车站,物流主要依赖公路运输,冷链、配送中心等流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县域地区、乡镇农村通信信号和互联网覆盖不足,制约了消费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消费市场监管亟待加强。一些地区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未能跟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特别是对新出现的技术、业态和模式缺乏有效监管措施,留下了监管空白,亟需填补。


  县域消费旺,则地方经济兴;县域消费活,则城乡市场融。
  要让县域消费这把“火”持续燃烧、烈焰腾腾,并非易事。这是一场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参与的“攻坚战”。
  提振消费信心,是持续激发县域消费市场活力的关键一步。
  如今,“提振消费信心”成为经济政策讨论与制定中的高频词汇,彰显了国家和社会对促进消费市场回暖、推动经济增长的深切关注和积极行动。
  持续激发县域消费市场活力,提振信心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需通过政策宣传解读,明确传递稳定的经济预期,让消费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在此基础上,可通过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如消费券发放、设立购物节等,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正在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前不久,重庆印发《“爱尚重庆”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其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对以旧家电换购绿色智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一定补贴。
  打破封闭消费环境,是县域消费焕发新生的重要抓手。
  当下,国家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抓手。
  打破县域消费市场的封闭环境,要打好“监管+服务”组合拳。各地应加快出台政策,鼓励县域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明确禁止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封锁行为,促进资源、信息和商品的自由流动;还要持续强化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为吸引品牌企业入驻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商业氛围。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消费火爆的重要保障。
  物流是县域消费市场的“生命线”。要鼓励和支持县域电商和快递业发展,优化物流配送体系,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同步加强县域与周边地区、城市之间的交通与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以县城为核心的区域性商业架构,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引入多样化的品牌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提升消费水平的关键所在。
  各地要深入挖掘县域内的自然文化资源,找到产业发展方向,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打造特色品牌;加强与外部市场的对接,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业影响力;还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吸引更多投资,为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为县域消费提供新动能。
  县域消费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文化的交流。每个县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只有充分尊重、深度挖掘这些县域特色,才能点燃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引爆县域消费的热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点燃县域消费的“星星之火”,必将在未来形成“燎原之势”。
  接下来,要进一步打通县域消费的梗阻,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品质,如此,方能让县域消费这把“火”烧得更旺、更持久。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