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综合总第479期 >2024-05-23编印

更多的“阿勒泰”在哪儿?
刊发日期:2024-05-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阿勒泰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一定能接住我所有的忧愁和烦恼。”
  近日,根据作家李娟同名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作为取景地,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迅速成为不少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草场上盛开着如繁星般璀璨的野花,湖面闪烁出令人目眩的粼粼波光……雪山、牧场、大风、少年,哪怕只是通过镜头,也足以勾起无数人对阿勒泰的向往。
  与其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勒泰,不如说每个人心中都保有一份对于温暖的念想与追求。
  “温暖”何来?来自真诚的文学作品,来自尊重观众、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影视剧,也来自将“宠粉”二字深深写进一座城市的气质里。

01
  阿勒泰或许可以复制,但走心的文艺创作永远动人。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只有8集,每集时长40分钟。剧集情节并不复杂:生长在阿勒泰的汉族少女李文秀,一心想在大城市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她回到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相依为命,在结识了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之后,渐渐发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国产剧集不断出新的当下,《我的阿勒泰》首次挑战了散文影视化改编。
  从文学之美到文旅之美,《我的阿勒泰》都称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于影视改编和文旅打造而言,《我的阿勒泰》凭啥“出圈”?
  有细腻的视角。作家王安忆这样评价李娟:“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她的文字一眼就能认出来。”散文集《我的阿勒泰》自2010年出版以来,就凭借着清丽的文字和细腻的女性视角,俘获了一大批读者,多年来销量近百万册。
  有治愈的主题。中国观众追求田园牧歌式的美好作品,这类文化产品在市面上却相对较少。《我的阿勒泰》从文字走向影视化,其中呈现出大量生动鲜活的牧区生活细节。一些看似无趣的日常琐事,经由李娟清新、幽默、随性的表达叙述,反而有了打动人心的无穷力量。
  有人称李娟是“新疆的三毛”,也有人坦言,看完李娟的访谈,会更加明白《我的阿勒泰》为什么能爆火。美景或许可以被复制、被替代,但真诚的作家,和她笔下真诚的文字,始终是文艺作品长青的终极密码。

02
  各地与其单纯地套用“影视+文旅”的模式,不如沉下心来,蹚出适合自己的路子。
  近年来,“影视+文旅”的模式发展火热,“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随着《我的阿勒泰》口碑的不断发酵,截至5月18日,来自美团、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近一周,平台上“阿勒泰跟团游”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205倍。可以预见,阿勒泰将会是今年霸榜的“顶流”之一。
  但若要深究“一部剧一座城”背后的底层逻辑,又会发现,它并非一个可以简单套用的“万能公式”。说到底,没有对本地文化的会心体悟和深度发掘,“影视+文旅”也就只是一个大型的广告宣传片而已,难以真正入情入心。
  比如,去年《去有风的地方》首播时,观众的讨论点大多集中在两位主演的颜值、CP感上。随着剧情深入,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沙溪古镇、喜洲古镇等走进观众视野,自带云南特色的木雕、扎染等非遗元素不断加入,大理的传播形象变得更为饱满。大理身上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成为当地文旅宣传的一大亮点。
  又如《我的阿勒泰》,线上,剧集高精度地再现了牧区生活;线下,当地文旅部门也借此“东风”,在交通建设、电力保障、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接住“泼天流量”的底气和实力。
  影视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不是简单地拼凑、叠加,它更是消费、就业等多个领域的联合发展。唯有找准自身的定位,不让影视成为一场“雨过地皮湿”的作秀,文旅产业才有可能激活出不竭的内生动力。

03
  “诗和远方”也许就在身边,城市和人一样,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阿勒泰”。
  对于个人而言,《我的阿勒泰》营造出静水深流般的治愈力量。对于城市来说,《我的阿勒泰》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流量范本,它在启发我们,城市如何与人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落脚到重庆身上:4月21日,《2023年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出炉,重庆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游客满意度十佳城市;5月13日,2023年全国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十佳案例名单公布,“重庆——最宠游客的城市”品牌传播活动榜上有名。
  在互联网上,重庆也是不少人心中的“诗与远方”。“总要去趟重庆吧,吹吹嘉陵江的晚风”“去走一走南滨路,感受山城的春夏秋冬”……作为“老牌网红”,重庆能从《我的阿勒泰》身上汲取哪些有益的经验?
  创作者要诚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巨变的时代。如果没有李娟的书写,我们或许不会注意到独具阿勒泰特色的壮阔风景。李娟也说,把美好的东西集中展现,确实不是真的要营造一种什么东西去让别人羡慕,而是这个东西它本身打动过自己。本真地进行书写,作品才会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影视创作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不应被流量所累。需要看到,《我的阿勒泰》的成功并非仅凭情怀,它在立项之初就被给予了较多的资源倾斜。于重庆而言,要推出一批彰显时代气象、中国气派、重庆气韵的“渝字号”大剧、大片、大戏、大作,在用好流量的同时,也别跑偏了方向。
  成为“诗与远方”,让重庆的“另一面”被更多人看见。与阿勒泰相比,山水相连的重庆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比如,彭水是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有“世界苗乡”之称。这些文化特质,都是值得被好好探索、仔细发掘的影视“富矿”。
  哪怕暂时去不了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我们可以去往自己心中的阿勒泰。在那里找寻自己、获得宁静——这是《我的阿勒泰》之于我们、之于城市的意义。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