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463期 >2024-04-26编印

全力做好“保护、研究、利用”三篇文章
大足 千年石刻 万象生辉
刊发日期:2024-04-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大足石刻小佛湾修复场景。本组图片除署名外由新渝报记者瞿波摄

大足石刻小佛湾修复场景。本组图片除署名外由新渝报记者瞿波摄

重庆三峡博物馆内,众多市民在观看《回望百年——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新渝报记者黄舒摄

重庆三峡博物馆内,众多市民在观看《回望百年——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新渝报记者黄舒摄

宝顶山石刻景区里,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宝顶山石刻景区里,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足石刻文物医院,专家正在调试补形的材料。

大足石刻文物医院,专家正在调试补形的材料。

  

核心提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公元650年,自唐永徽元年响起第一声开凿之音,大足石刻凿壁开窟的声响已延绵上千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记。
  近年来,大足坚持“两个结合”,全面提升大足石刻保护研究利用水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引领、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春风再度,重走积淀千年的石窟之路,而今的大足石刻在精心保护下,它的内在魅力丝毫未减,愈发呈现出全新希望。
  一项项研究成果精彩呈现,“云游·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数字影院”“数字博物馆”等惊艳中外,为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区,为现代化新大足建设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

保护传承
赓续千年历史文脉

  近年来,在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大足区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强化依法保护、建强保护平台、抓实保护项目、加强保护合作,全力守护延续千年的文化根脉。
  世遗之美,在于守护;守护之据,在于制;建制之首,在于法。
  “加强文化遗产法治保障,是大足石刻保护的重要前提。”据大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一直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依法保护,先后完成《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修正工作,完善文物保护与公益诉讼协作、文化遗产生态司法保护等机制,迭代优化文化遗产检察官、资(阳)大(足)文旅巡回法庭等创新举措,从“点、线”到“面”,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立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制度体系,成为大足石刻保护工作的第一大亮点。
  三维扫描测量仪器,手持终端,拍照登记、坐标定位、文字记录,当场将原始信息上传至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这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人员运用科技创新,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记录的另一个场景。
  以科技赋能,大足抓实保护项目,持续推进文物保护提升。通过深入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加速推进三维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大足石刻数字化档案、数字博物馆建设,这里已构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支撑的文物保护科技体系,为延续历史文脉留下大足记忆。
  既有保护手段的持续升级,更有保护力量的加速聚力。近年来,大足持续深化与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依托文物医院、监测预警中心、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大足石刻示范应用基地等平台,建设一批联合实验室、科研工作站,争取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落地。与此同时,区域和国际合作力度也在加强。高标准共建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持续实施17项川渝石窟寺保护重要项目,携手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开展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联合意大利、日本等研究机构开展技术攻关,破解石窟寺风化病害治理国际性难题。
  就在去年,大足石刻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承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发布《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展示了大足风采,形成了国际影响,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从传统保护到科技保护、从单一保护到多元化保护,这里已形成系统性保护格局。


融通古今
绽放时代文明光华

  宝顶山下,卧佛像前,众多身着华服的模特模仿古代文人墨客,穿梭其中,在光影流转中,大足石刻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通过华裳艺术文化,再现当年的古迹和底蕴。这是今年在大足石刻上演的第四届华服周旅拍大赛中的一幕。数十所川渝高校,数百名参与者,上百万人线上关注参与,人们被现代艺术演绎的传统文化之美打动。
  “大足石刻见证了古代中国宗教文化的繁荣与传承,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风貌的丰富多彩,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美美与共触动了我的创作灵感。”来自川美的参赛者至今仍难以忘怀。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对大足石刻的研究表明,大足石刻植根于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极工穷变,开拓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这里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价值理念等使其文化精神标识显著,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教育。它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足石刻除了传承保护的重要历史使命,更承担着延续千年历史文脉,让世界充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时代担当。
  为此,近年来,大足更深入挖掘阐释大足石刻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大足石刻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的传承,从被研究开始。借助研究的手段,大足石刻更变得可认知、可触动、可亲近。
  大足推动“大足学”学科建设,与四川美术学院合作成立大足学研究院,与山西大学、四川大学、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等10所高校和石窟研究机构联建“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院”,并获“大足研学中心”授牌,联动中国社科院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开展共享型、带动型学术课题研究,启动编撰《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考古报告》,正不断推出一批具有行业示范、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持续筑牢中国石窟寺特色文化根基。
  去年以来,相关学术研究取得累累硕果:全年累计开展科研项目30项;出版“大足学研究文库”系列丛书,考古报告《大足石刻全集》(11卷19册)填补了我国大型石窟寺编写和出版系列考古报告的空白;启动《巴蜀石窟全集》编撰工作,为保护、利用巴蜀石窟提供最真实的历史资料……
  大足石刻文化更走上全新舞台,以成功承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为契机,高标准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持续办好中国石质文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从石刻研究到“大足学”拓展,从跟跑前进到行业领先,从区域联动到国际交流,这里让尘封在历史中的文化瑰宝闪耀出新时代光芒。

守正创新
谱写服务当代新章

  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服务当代是大足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一手。
  “活”起来的文化遗产更迷人,“火”起来的传统文化才更入心。当下,大足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保护第一、有序利用星罗棋布的大足石刻遗珍和文化资源,深情地讲述着大足故事,延续着历史文脉。
  “犹如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完全的近距离感官,让人看到了不同维度的石刻造像”……今年清明节,进入大足石刻数字影院,半躺在软椅上,光影流动间,不少游客新添了别样的大足石刻游览体验。据了解,大足石刻数字影院采用世界前沿的设计理念,打造了8k球幕影院和4k影院,每天定时播放大足石刻特种电影《天下大足》和《大足石刻》。杜比全景声与8k高分辨率球幕相结合,洞窟cg艺术化加工、高精度球幕cg渲染等先进技术融入,不仅让观众快速了解大足石刻的前世今生和艺术价值,更让一些被风化、破坏的石像“活”了起来。
  “对大足石刻进行数字艺术再现,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利用也能起到推动作用。”据大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述大足石刻数字影院只是该区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一个范例。近年来,该区坚持守正创新,对标国际一流,正加快建设国际文旅名城,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连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让大足石刻走下崖壁,与国际对话、向世界邀约。
  其中,在全域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大足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推动大足石刻“五山”联动,加快龙水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隆平五彩田园、“如梦荷棠·山湾时光”、重庆红岩重汽博物馆等一批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特色景点,实施“增星添A”“快旅慢游”等计划,打造了一批名景、名镇、名街、名村、名巷、名楼、名店、名品等,正加速构建“日月辉映、繁星闪烁”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携手四川资阳加快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联动武隆、南川、都江堰等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同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在全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大足区依托大足石刻文创园和驻园的36名省级及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建设一批文创设计院、大师工作室,深挖大足石刻文化中的精华,活化转化“慈善孝义廉”“择一业、终一生”等文化标识,促进传统雕刻技艺与现代产业相融合,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业市场集聚地、中国西部最大雕塑产业基地、中国西部特色文创产品集散地。
  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更要用时尚方式创新表达,让文化遗产“走出去”与“引进来”。通过持续开展大足石刻“四百工程”,深入实施“N个一”计划,该区全力唱响“精美的石刻会说话”。
  从城市到乡村,从旅游到文创,从卖风景到享文化,这里激活各类资源要素,正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刘茂娇龙搏马菱涔
  据重庆日报(本组图片均为新渝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