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奎
2022年4月,在众多武林朋友及有志之士的关心支持帮助下,拙著《大足武术》得以出版,填补了大足地方武术史的一项空白。而今,回过头来再认真审视《大足武术》,其中,挖掘得不够深入,考据不够翔实,笔法较为粗略,功法练法介绍不够……犹有诸多不足。心下愧疚,工作暇余,撰《棠邑武事》一文,以作补益。
一、缠丝拳漫谈
(一)
峨眉武术众多,峨眉武术中的主要派系和著名拳种,清峨眉山的白龙洞湛然法师著《峨眉拳谱》中写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这4句诗概括的就是峨眉武术体系全貌。“一树”指的是与少林、武当齐名的峨眉武术。“五花”即以地域划分的峨眉武术中的5个派别,即:青城山的青城派、丰都青牛山青牛派、内江地区的黄林派、涪陵点易洞的点易派、金堂县铁佛寺的铁佛派。“八叶”指的是“赵门、僧门、岳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会门”八大拳种。
除此之外,峨眉武术另尚有许多著名拳种。蚕(缠)闭门即是其中之一。
缠闭门亦称蚕闭门(著名武术家赵子虬先生将其归属“化门”。原因是缠门中有“三十六闭手”。化门也有“三十六闭手”。而学习“三十六闭手”,须先学练十二手蚕丝,锻炼功架和动力,十二手蚕丝(缠丝)就是典型的缠丝拳法,而且是入门拳法。缠闭门老师教拳无一不是从缠丝十二手教起,但从根本上来看,缠闭门不能归之于化门)。因此门拳理技法中以缠丝化解闭门应敌为主,缠即行拳时螺旋缠绕,连绵不绝,如蚕之吐丝,闭为应敌时避实就虚,紧封敌手,束缚困敌:故称缠闭门。
首先需要指出:缠(蚕)闭门是外来拳种。
《重庆武术志》《四川武术大全》载明蚕(缠)闭门武术系清嘉庆年的江西武师王益川(或黄益川。四川人喉咙大,舌头粗,说话有时“黄”“王”不分)来四川所传。
因时间过久,黄益川生平不详。蚕(缠)闭门传《缠门打经》也无记载。龙水陈昌龙家世传缠门打经说:黄10岁习武,43岁时下山创108式拳法。演练时,拳法如春蚕吐丝缠绵不断,取春蚕吐丝自护之深意,将此拳命名为“缠丝拳”。
至今,流传于龙水的缠丝拳主要有6个套路。据说系108式拳法拆分而来,但此说法并不可信。可采信的,黄游历四川,传四个支脉,死后葬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云门镇一处叫鸳鸯坟的地方。在传授中,由于传人和地域的不同,故有缠丝、蚕丝、蚕闭、残闭门等不同的称谓。
据《四川武术大全》载,黄益川在四川传技,其分支有四:
第一支:黄在合川传魏三锋(又名魏三炮),魏传李厚安,李传丁遂良,丁传丁炳恒、丁质斌、王寿亭,周金山。另外,还传潼南县(今重庆市潼南区)丁家坝丁星五。丁炳恒传秦修绪,丁质斌传丁俊才、王德亮。此支递代传习,繁衍至今,以缠丝拳为主,极重缠绕化解之法。
第二支:黄在四川省广安县(今四川省广安市)传此技于钟文任,钟传唐图之,唐传渝州(今重庆市)孝廉伍珍如,伍珍如后又拜在大足郑格亭门下练武,精通“蚕门”,郑格亭还传合川人刘标魁,刘传代良成,代传朱足章,朱传陈双合。
第三支:黄传广安杜家(不详)。杜的后人杜熬隐居华蓥山潜心钻研缠丝拳技,被武师杜心源弟兄相邀,传拳于杜心源家。杜心源传武胜县李家,李家世代传习,其后人李定邦继承发扬,李传弟李定国,李传其子李毅立。李毅立是四川省著名武术家,传人有邹德发,张培莲,彭程等。
第四支:就是我们大足支脉了。
大足派的祖师爷名杨维善。四川纳溪县人氏,因两眉皆白,人称“杨白毛”,据《缠门打经》记载,他生于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卒于同治丁卯年,享年107岁,其徒刘礼文将其葬于重庆府佛图关。(据龙水侯陈昌龙等的说法是杨于84岁卒于璧山县,此说法不予采纳)
杨维善原师从扬州名家郑二胖,后更换门庭追随黄师学习缠丝拳技,技艺大成之后,先后去了四大名镇中的3个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寻师访友,印证所学,至功臻化境,91岁高龄时,取道转回四川,途中病倒于大足县龙水镇古昌客栈,得到古昌客栈老板等一干人照顾,病愈后定居龙水镇,有感于古昌客栈老板一干人的照顾于是在龙水镇开始了传拳生涯。师从杨师有名有姓的有三十多人:游学忠、游学谦、龙嗣顺、何五堂、龙茂遂、邓大人、刘太爷、魏三爷、张立武、刘猴子、罗一万、冯茂道、夏五之、薛福成、杨仁和、杨光斗、刘念钦、王金全、李恒山、李云田、胡玉廷、俞从焕、尹思兵、郑廷判、贵州的陈喜、杨隆喜、邓麻雀、叙永的刘教古。
这里,建一个大足支脉传承脉络图给大家,便于大家更直观掌握沿革及传承脉络。
杨为维众多弟子中,以何世福名气最大,传徒最多最广。
何世福,字伍堂,小时家贫,卖烟为生,受人欺负不敢还手,所以人称“何耙(pā)五”,杨师怜其贫,又见其骨骼清奇,乃练武奇才,遂收入门墙。何不负所望,刻苦修炼,终成缠丝拳一代宗师。至今,大足民间仍流传何比武打擂的种种传说。
缠丝拳大足支脉传承史上,何世福与其三个外孙(陈氏三兄弟),功不可没。
何世福主要传人:其子何俊山(外号何偏颈),三个外孙:老大陈世兴,字香国;老二陈世福,字习之;老三陈世伦,字少之。
据传,何世福儿子何俊山也是缠丝拳一代宗师,后走江湖与一高手交手,双方功力相当,势均力敌。何被对方用“雪花盖顶”一招拍破天灵盖。对方也被何用缠丝拳中一招“踏标手”还击,被何偏颈硬生地插进肚子,扣出肠子,双方同归于尽。后双方弟子才知对方互为缠门中人。痛定之后,双方徒弟把两人葬在了一处,后人称“宗师坟”。所以一代宗师何世福从此断了香火和传承。
但缠丝拳在何世福三个外孙手里却被发扬光大。
陈氏三兄弟小时与舅父何俊山一同随外公何世福学武,勤学肯练,不怕吃苦,在外公的细心指导下,均获得缠丝拳真传。其中尤以陈世福的功力最为深厚。
陈世福学拳时常与其舅何俊山(偏颈)练习拆手(即对打。老师将每一招式拆开讲解招式用法,并在实战中应用,称为“拆手”。可惜现在大多数老师却只教套路,不教拆手,只教练法,不教用法,所以武术就逐渐沦为花架子,失去了传统武术“搏击杀敌”的奥义,只能用作健身了。)经常顾头不顾尾,顾手不顾脚,“毛起”即莽起蛮干乱整,故外公笑称他为“毛二”(四川称“毛”有莽、蛮的意思,“毛起”有两层意思,一是乱来的意思,二是像猫炸毛一样,发怒的意思,“毛二”即莽二,傻戳戳的意思)。从此人称“陈毛二”。但他学成后,功底扎实,出手势大力沉,快手快脚,深得缠丝拳“巴、拿、裹、挂、断、塌、封、闭”技击手法精髓,与之交手,无人能胜,江湖中人都尊称他“神拳陈二毛”。
陈氏三弟兄中,世兴、世福无后人(也有人说世福有子,可惜在儿子9岁时,携子赴下河(长江口下游)寻师访友时,不慎跌水身亡,这又是另一个故事,后而当有记述)。陈世伦有子陈开荣,迄今已传承四代。
陈氏三弟兄武功高强,慕名拜师不少,其徒有赵鄂生,姚玉堂、周吉祥、郑三吉、陈开荣、陈亚军、徐桂山、罗共书、陈仲恒等,皆为缠丝拳一代名师,其中,姚玉堂、周吉祥、郑三吉传此技于荣昌,为荣昌缠丝拳的发端。
陈世兴、陈世福的传徒除姚玉堂、周吉祥外,还有梁义祥、陈伯甫、赵鄂生等人,其中赵鄂生为原国民党川军第25师师长,其堂妹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杨闇公烈士的夫人。
陈世伦传子陈兴坤(字开荣,后人一直以“开荣”名之),传徒有陈亚军、徐桂山、罗其书、向开平、陈仲恒等。
其中,徐桂山是其中的佼佼者,民国十六年(1927年),徐桂山参加川军王师王旅驻在龙水,营长陈花椒客举办的生死擂台,打死擂主杨庭佐,后逃奔他乡。
后才引出陈世伦另一个徒弟陈亚军的故事。据传,陈花椒客见自己的武术教官被打死,上门抓徐桂山,因徐已潜逃,遂又要求陈家派人到部队当教官,陈世伦只好安排陈亚军去当教官(据说,陈亚军本是陈家的佃客,耳濡目染之下才学了一些缠丝拳的法门)。后陈亚军随军队到了贵阳,并在贵阳定居,所以,《四川武术大全》才有记载:陈亚军(被抓壮丁)在贵阳定居,广传该门拳技于贵州,1980年病逝于贵阳,传徒有彭国强、宣林、张杰等。
陈开荣(1926-1989),是陈世伦之子,五岁开始随父习练缠丝拳,15岁时又随叔舅张鹏程习练梅丝拳(龙水镇流传的又一地方名拳)。1946-1949年间曾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其中在云南省盐津县滩头镇收徒有28人,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200师600团警卫连)入朝作战,1985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中,共献出《缠门打经》并带头参加“四川省武术拳械录”技术录像。记录有缠丝拳“三十六肘”“回马虎头枪”等套路,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雄狮奖》。传人有:陈昌龙(长子)、庹德兴、徐国才、熊中政、赵锡传、廖世福等30多人(恕不一一列名)。
随着老一辈大足支脉(第四代、第五代)缠丝拳名家如:陈开荣,夏国清、陈代全、汪质斌等老一辈拳师等相继过世,他们的后人或传人等一批新生力量慢慢展现,现活跃于大足区武林上的缠丝拳高手有:陈昌龙(陈开荣之子)、陈久全、肖文州、肖大海、夏海全、汪洪东、周光华、丁
国远、何明安、汪洪柱、姚正强、杨荣谦……
(二)
以上乃缠丝拳在大足的传承沿革脉络,下面谈谈缠丝拳的拳法器械及功法。
据《四川武术大全》,《重庆武术志》载缠闭门技术较为丰富,有徒手套路52个,器械套路12个,对练套路1个,练功方法12个。
徒手套路:缠丝拳(一、二)、蚕丝拳、缠丝、缠丝拳、一路缠丝、二路缠丝、蚕丝十二手、缠丝烈马拳、缠丝连环拳、缠丝盘龙拳、红缠三十手、缠尾真诀、八步缠丝(一、二、三)、六合缠丝、十二闭门拳、大练桩、小练桩、十四手、翻连环、连环拳、反枪连环、九子连环缠(一、二)、转连(一、二)、十二时辰、平桩(一、二)、六六拳、六肘、十六肘桩、肘桩、三十六肘、三十六闭手(一、二、三)滚龙桩、滚桩、十八烂(一、二、三)、连缠、连铲、连掺、八步、太乐、连成、四门桩、练八锤、总桩(一、二)、练步(十二手)、水擒十字拳、观音扫殿、遁龙桩、梅花三十手、八法缠丝。
器械套路:子午单刀、凤尾钻花刀、回马双头枪、虎头枪、梅花七星剑、三栏棍(一、二)、子午棍、扭丝盘龙鞭枪棍、南阳大刀、子午双刀、双锏、流星锤。
对练套路:二人对练。
练功方法:达摩易筋经、打沙袋、搓筷子、打桩、练桩、练功十八法、打吊包、草龙桩、扭绳法、八郎筒、插豆、八大劲、十二段锦。
这其实是缠(蚕)闭门所有支脉的拳术、器械、功法的汇总,大足支脉实际上是没有这么多的。
从目前大足区境内流传的拳械和85年重庆市武术挖掘整理的资料来看,大足支脉的缠丝拳法、器械、功法计有以下种种:
拳法:缠丝烈马拳、缠丝连环拳、缠丝盘龙拳、红缠三十手、缠尾真诀、八步缠丝(一)、大练桩、小练桩、十四手、翻连环、连环、转连(一、二)、平桩(一、二)、三十六肘、十六肘桩、三十六闭手、滚龙桩、十八烂、连缠(连铲)连成、总桩、练步、水擒十字拳、观音扫殿。
器械:子午单刀、回马双头枪、虎头枪、三栏棍、子午棍、南阳大刀、子午双刀、双锏、流星锤。
练功方法:八大劲、十二段锦、达摩易筋经、打沙袋、练功十八法。
共计拳法套路24个,器械套路14个,倒是印证了四川广安彭程先生在《缠闭门武功源流及简介》中所写,“此支套路较多,但多短小,较重硬功”的说法。
可惜的是,在陈开荣、陈铭均(陈代全)等老一辈缠丝拳名家过世后,很多缠丝拳套路失传或没人会了,个别套路在市体委武术管理中心的资料中能够找到。据笔者所知,当下大足练缠丝拳的,居然找不出一个会缠丝剑、缠丝梅花剑的,缠丝拳中集各种手法大成的“三十六闭手”也未见到有人会练。所以,笔者提了一个口号,“把缠丝剑带回家”,希望有识之士尽量外出将“缠丝剑法”“三十六闭手”这些优秀套路学会大足,让大足拥有完整的传承。
目前,大足区本地练缠丝拳的,主要是三个支脉:
龙水杨维善所传,传6个主要套路:练步、转连、十八烂、小练桩、连掺、总桩、三栏棍、齐眉棍,有部分人会练十六肘桩、三十六肘。
宝兴陈伯普所传6个套路:转连(十二手)、闭手(十四手)、连成(十六手)、连环(十七手)、十八烂(十八手)、总桩(三十六手)、子午单刀、子午棍、三栏棍。
龙水郑三吉所传缠丝拳又称龙门缠丝拳、转缠,计有练步、转连、松身、四步桩、半桩、连成、十八烂、跃桩等8个套路。器械有子午单刀、三栏棍。
(三)
在笔者所著《大足武术》第五编中,较全面录存了《河南打经》中关于缠丝拳对敌及手、眼、身、法步的应用之法和各种行拳、练功、对敌禁忌,也将秘传打经书全面公之于众。《河南打经》共13个部分、即:总纲、敌家总论、进拳总论四平总论、盘破内藏真诀、立步法、进步法、用拳法、用肘法、肩峰法、用腿法、钩挂拔脚法、对敌法。(详见拙著《大足武术》。读者如要细研,可参考此书。)
今摘录“总纲”一段:
法门以正为先,身为次。眼宜煞,头宜雄,身宜健,手宜快,脚宜稳,四肢着力,精神百倍,自能胜人。最忌:露肘、弯腰、身歪、脚吊。有此四者,纵有神力,亦无所恃也。还要知四到:眼到、手到、心到、脚到。何也?可渭:眠到不昏,手到不乱,心到不忙,脚到不跌,此之为四到也。又要知四败:露肘身不紧,腰弯门路虚,身歪脚无力,脚吊全身虚。此之为四败也……
摘录“用肘法”如下:
肘法有六式:一曰断肘,二曰滚肘,三曰鸳鸯肘,四曰倒肘,五曰塞门肘,六曰挑心肘。一肘之变六肘,六肘之用,则为三十六式。其用法:拦门绝路用断肘,追风进步用滚肘,急解左右鸳鸯肘,自开门路用倒肘,要致人命挑心肘。法曰:挑心肘子法,恐防把人杀。故此肘不可妄用。
……
可以这样说,有行家里手认真研读这些,拳技跃升不是不可能。传统武术其实是“杀人技”。就是关键的东西都要靠师父口传心授。所谓“妄传十卷书,真传一句话”。武术里的东西,往往一朝开悟了,拳术里的某招某式便会应用了。
在拙著《大足武术》中,因限于篇幅,只简单记载了缠丝拳的部分拳理,风格特点。今将散见于《缠门打经》《重庆武术志》《四川武术大全》记载的缠丝拳风格特点,基本理论,交手秘诀整理辑录如下,以飨同好。
风格特点:不论是合川、广安、大足等哪家支脉,都以缠绕化解为本。“蚕(缠)”即行拳时如蚕之吐丝,连绵不绝。“闭”即应敌时紧封敌手。以中桩为主,多手上动作而用腿较少。步稳势猛,招式多变,柔中寓刚,圆化闪躲,引进落定,缠化脆沉,连贯自然。脚踩不丁不八,进退滚跌,步活桩稳,手法多变,善用“巴、拿、拦、提、挑、领、翻、勾、斩”等。行拳时手法上讲究举手七发,一发三响,以手缠手,有桥桥上过,无桥架桥过。出拳时臂不宜直,对敌时身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功架紧凑,封闭擒拿,偷走伶俐。
总纲:搭手急吞迎,封逼忙进身;变化随手滚,虚实要认真。
抢手:搭桥乘空,沉醉等接,存桥搭桥,无桥乘空,左右越边走,猛攻洪门口。
八法散练:后脚若弯前脚松,双月等等观其胸;举手出缠休害怕,手去沾身一步丢;手若缠时须用力,相兼急推可抢功。出手肩闪用肩力,亲沾随手西与东。
十二小手歌诀:小手擒拿连环打,巴子缠手分高下闭手关阴复关阳,斗挂撩阴面鼻牙;外肘颈项内肘颈,反挂前后内如麻,此是少林真妙诀,留与豪杰走天涯。
散手秘诀:
1、来得高,用手挑,来得矮,用脚踩,不高不矮抓拿摔。
2、旋腕避锋,接手半空,扣步拧腰,旋转如风。
3、掌不离腮,肘不离怀。
4、起手撩阴,脚打七分,膝起裆腹,肘发顾心。
5、起步不过寸,落地自无声,进先动前脚,退先动后脚。
6、打拳容易走步难,旋身侧进弧步窜,心虚神活审机势,意到步到任封展,螺旋缠丝牵不尽,运手从腰肩臂转如蚕吐丝绷茧厚,风远漫舞势浑然。
7、上批咽喉下打阴,中打两肋并当心。
8、手起撩阴,脚起望膝,膝起望怀,肘发护心。
9、出手不过肩,掌指齐眉间。
10、手到脚不到,打到也无效。
二、梅丝拳浅谈
在大足流传的拳种中,除缠丝拳外,另一大流传广泛,习练者众多的,当属梅(氏)丝拳了。而且,这个拳种在全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号,风格独特,主要流传于大足、荣昌、永川等地。除上述等地外,四川、重庆其余地区,习练者相对较少。
相传,清光绪年间,有河南人姓梅,生卒年不详,以抽花书、算命为生,行走江湖,途经大足县龙水镇东林村(现在大足东林武馆,据此而来)张家湾时(今大足区龙水镇十里社区六组),将此拳传于张烈先,历时五载,后离开张家湾,不知所踪。所传授的拳术,亦未言明属何拳派,宗归何门。
后人把它称之为“梅氏拳”“梅丝拳”“九堆灰”。
称梅氏拳者,是为纪念梅氏祖师的授艺之恩。因老祖姓梅,以姓贯名之,故称此拳术为“梅氏拳”,称祖师为“梅氏老姑”。
(据传,1984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时,大足县负责“梅氏拳”挖掘整理申报的是当时的县体委干部陈德全,梅丝拳四代传人老拳师曾夕光,夏盘棋二老,三人商量,因口口相传梅氏祖师在大足传拳时,年岁并不大,时值中年。如果申报材料中这样写,“清光绪年间,一梅姓中年妇女来张家湾传拳”,总觉得不对味。一不能显示出对授拳恩德的纪念,二不能显现此拳的大气威严。所以三人商定用梅氏老姑一词上报,“梅氏老姑”一出,尽显了后人的敬仰感恩之情,也尽显了此拳的来历不凡。遂成定论。)
梅丝拳,因其拳法“钩挂如扭丝”,以行拳风格,将称此拳称之为“梅丝拳”(四川话“氏”“丝”音相近。)
九堆灰:初习练此拳时,需按“震、巽、离、艮、中宫、坤、坎、乾、兑”九宫方位在地上设9个灰堆在地上练习,故民间又把此拳称为“九堆灰”。(所以,“九堆灰”是梅丝拳的别称,而不是指梅丝拳其中的一个套路。)
前面说过,初习者按九宫方位在地上设9个灰堆在地上练习。重点来了,除了地上外,难道还有“空中”练习?确实如此,习练者在地面上习练熟纯,并有一定功力后,后续就会在地上按九宫方位埋九根木桩,木桩高出地面1米。习练者在木桩上行拳,直练到在桩上面能闭目行拳而不跌下木桩,方算大成。(练习梅丝拳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在地面上用摆灰堆练习。第二步,在地面用砖头平放摆放九宫位练习。第三步,上桩练习。)80年代中期,四川省著名武术家“猴王”肖应鹏来大足考察调研,在观看了梅丝拳的演练后,一眼就指出这是高桩拳,说进一步的练习还要上“梅花桩”。老武术家的眼光果然毒辣!
张烈先学成拳艺后,只在张家后辈中秘传。其传人有:四个儿子张必友、张必仕、张必仁、张必仕,族侄张桂山等。
张必仁传子张兴松,张自洲传徒张鹏程、张必震传子张兴兆等。
张兴松(张厚之)打破了此拳在家族中秘不外传的规矩,收徒较多。传其子张义生,徒弟有曾夕光、陈奇光、龙万成、张少青、龙光荣、夏盘棋、高松柏、曾建勋等等,皆是梅丝门第四代门人中的佼佼者。其中,张少青的徒弟张志敬,曾担任过四川省永川县武协主席,梅丝拳经他手在永川多有传播。
这里建梅丝拳传承脉络图如下:
梅丝拳的风格特点:注重下盘功夫,讲究步灵、桩活,以缠提割断、封闭擒拿为主,多弹腿、蹬腿。要求迅疾如奔马,飞腾似捷猴,旋轻如巨轮,缓慢如老牛。
有技击歌诀一首:
缠提割断随桩变,吞吐浮沉八卦先,上下擒拿封闭手,绕圆侧身腿踹弹。
徒手套路有:总桩、二路、八门、八卦、流连、猫儿拳。
器械套路有:三栏棍,镗钯。
在梅丝拳的传承史上,6个套路基本没有变,较好地保持了拳种原汁原味的风格特征。不像缠丝拳,仅大足就因手法不同而分成了龙水、宝兴、郑三吉三个支脉。三栏棍属缠丝门,梅丝门共有,因两地习武者大多互相学习。(最典型就是缠丝门第4代传人陈开荣,就跟其叔舅,梅丝拳第三代传人张鹏程学习梅丝拳。)镗钯为梅丝拳所独有。
梅丝拳的传承史上,有几位传承人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其一,张桂山,名永富。梅丝拳第二代传承人。师承梅丝拳第一代宗师张烈先。性豪爽,有武德,爱鸣不平。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参加龙水镇余栋臣第一次反洋教起义,勇敢善战多谋,深得余栋臣器重。第一次起义失败后,桂山潜习武术,伺机再起。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一日,张桂山与蒋瓒臣深夜赴荣昌监狱救出余栋臣,并与余栋臣等人发动第二次反洋教起义,被任命为先锋,率部相继攻克荣昌、内江、富顺、资阳等地,震动全国。同年五月十五日,为解起义军危难并向清廷施压,桂山率众赴荣昌县河包场抓回法国司铎华芳济为人质。当年十二月,起义失败,桂山再次潜逃。
清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龙水镇民众因登记户口与警察所人员发生争斗。桂山仍怀反清之志,顺应民情,率众打跑警察,缴获警察所全部枪弹,并与龙水镇团总和袍哥各公门执事人开议事会。会上被众人公推为大足保路同志会统领,宣布起义,并于民国元年(1912)率5000多人进占富顺,任富顺都督。同年,接受了蜀军政府派但懋心的改编。
(1912)年,滇军进驻富顺,逮捕张桂山等一干保路同志军首领人员。桂山自幼习武,臂力过人,乘看守不备挣断绳索,破壁跃出,攀缘城堡,抄小路逃回大足。
桂山回大足后,投川军第一师赵鄂生部并授游击官,后又因军阀之间互相猜忌,剪除异己,桂山被污受贿,被川军五师旅长龙灼三假邀进见,当场被捕并随后枪杀。桂山临死不惧,口呼:“到民国才死,死得不值。”时年46岁。
其二,张必仁(又名乐山,张登,乳名张冬二)。(1869-1934)梅丝拳第二代传人。梅丝拳宗师张烈先之子。从小随父习艺,聪明又有悟性,再加上能吃苦,所以,功夫很深。时人赞他功夫练得是步灵桩活,出手迅疾如奔马,起腾似捷猴。深得梅丝拳精义。光绪十六年(1890),川戏团富春班在龙水镇演戏,戏班的花旦摆下擂台,乐山上台打擂。打斗中花旦用黄龙缠腰招式抱住乐山,台下张烈先急喊:“冬二,你傻了吗?!”乐山反应过来,回身一砍手,将花旦右手打断,胜了此擂。自此,名声大振。传其子张兴松(又名张厚之)等。
其三,张兴松,张必仁之子,梅丝拳第三代传人。张兴松的贡献是,他打破了梅丝拳仅限族内秘传的规矩,广收门徒。传人有:张义生、曾夕光、张奇光、龙万成、张少青、龙光荣、夏盘棋、伍祥海、陈云高、陈善生、苏吉武、尹海青、曾建勋、高松柏、黎笔山、伍祥亮、伍祥安、张中伦、陈先轩。这些弟子后皆成一代名家。梅丝拳经他们之手才得到广为传播。
其四,龙光荣,梅丝拳第四代传人,张兴松之徒。大足县龙水镇人。在继承梅丝拳传统技法中,根据自己习武多年经验和与人交手的经验,吸取缠丝拳、洪拳的一些手法,创立了“梅花挽子”套路,丰富了梅丝拳的套路,技法。传人有赖云森、袁洪富等。
其五,张奇光(1924-2009),大足区邮亭镇人,梅丝拳第四代传人,张兴松之徒。刻苦认真,获得真传。1948年端午节,弥坨场设擂比武,张奇光参加擂台,同当时的武术名家曾文朴、杨周全、陈代金全、缪云丛等同台较技,最终获得银章一枚。梅丝拳自梅氏老姑传张家湾张烈先始,没有打经、拳谱。1982年,张奇光在大足县一居民楼前素身示范,让人用照相机将梅丝拳六个套路动作一一拍下,整理成册,再用了九年时间将套路动作手绘成拳谱并加以注释,留传后学,为梅丝拳的广泛传播作出了极
大的贡献。后人有诗赞他:“当年足擂夺银牌,援朝抗美立功勋,素身示影成拳谱,画图注释传后人。”
其六,徐国才(1953-),大足城区人。第五代传人,梅丝拳师从曾夕光、张义生等。此外,还曾拜陈开荣为师学习“缠丝拳”,拜吴仕礼为师学习武当松溪拳。大足县武术协会第二任主席。2010年,组织力量挖掘整理编撰“申遗”资料,将境内流传140多年的梅丝拳列入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这一块宝贵的牌子留在了大足,为梅丝拳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目前,本地武林中,张祥和、罗华建、郑万福、徐国才、陈昌龙、杨青超、张银、张天剑等一代中间力量习练并维持着梅丝拳的传承。
三、少林方门拳,武当松溪拳略谈
(一)
1982年,一部由张鑫炎导演,集中了全国大部分武术比赛全国冠军,并由李连杰担纲的《少林寺》电影轰动一时,并由此在全国兴起了新一轮武术热(还顺势推动了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此是后话,不谈)。
作为有着深厚武术文化底蕴的大足武术,习练少林武术同样也大有人在,习练者颇多。
根据80年代中期全县武术挖掘整理的资料载,流传于大足区的少林拳传承有两支:
一是清末,一位在大足县回龙场定居的刘道人(佚名,生卒年也不可考),传少林拳于傅崇光、傅保山,后在傅氏宗族内部传犊,保山传傅立恕,立恕传傅世绪,世绪传傅远志(其子),唐忠萍,黄文高,黄建中等。
另一支就是缪云丛(缪胡子)传下的少林方门拳了。
相传,此门拳术系清末四川省什邡县(今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人方顺懿(人称方“蛮子”),根据少林金刚拳并结合龙、虎、豹、蛇、鹤、猴象形取意和“肖门”拳术特点创编而形成的拳种。由于此拳与四川其他拳种风格相异,独具特色,后学者根据方顺懿之姓,命名此拳为少林“方门”。四川省中江县吴理明,陈藏亭,吴炳奎,三台县人孙显志(绰号孙事陀)承袭其衣钵。
流传于本区的少林方门拳,系孙事陀的女婿兼徒儿缪云丛(缪胡子)所传。
缪云丛(1883-1958),四川省中江县仓山镇人,拜孙事陀为师学习拳艺,后来成为孙的女婿。年轻时曾在中江县开教棚授徒。曾多次参加擂台赛。1924年,参加陈书农部旅长王仕俊在铜梁西门举办的擂台赛获第一名。1929年携徒白青荣(后成缪的女婿)到合川打擂,失手打伤擂主汤星元(擂主是国民党部队的武术教官),被当地驻军通缉,他连夜逃走璧山县避祸。待事态平息后,在合川、璧山、铜梁等地教拳。传徒有合川唐国基,铜梁蒲世元,铜梁胡青云。40年代起,从铜梁旧县迁到大足区千佛寺居住(今大足区龙岗街道官峰社区十四组)并授徒。向青荣,杨国权,陶元光,颜夕武,法惠和尚,曾夕川等人,皆是门下高徒,大足武林中赫赫有名之辈。解放前,在大足期间,多次参与县里各种武术活动,获奖无数。解放初期,大足县首届运动会上,应邀在运动会上表演。1954年回中江县仓山镇老家,1958年病逝于老家并安葬于仓山镇缪家柑子园。《重庆武术志》有传,称他为“铜梁、大足等地少林拳的主要传人。”
少林方门拳在大足的传承史上,第三代(这里的三代指的是以谬云丛为第一代)弟子刘建国贡献最为巨大。
刘建国(1929—2003),大足县人,13岁随师父胡青云(缪云丛之徒,铜梁人)学漆匠谋生,谋生之余习拳术。80年代起担任大足县体育局武术总教练,其弟子“童氏三姐妹”(世敏、世斌、世琼)、刘广辉、曹泽亮、周中志等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均为在原江津地区、重庆各类武术比赛运动中摘金夺银的高手。
流传于大足地区的少林方门拳术套路有协战拳、五虎下西川,穿阳虎,少林拳,五雷锁地,九龙爪,九龙同台,挂印等。
器械有:南阳大刀,少林双刀,达摩剑等。
(二)
武当武术源远流长,起自南宋末张三丰,是与少林、峨眉鼎足而立的武术派别。内家拳祖庭。松溪内家拳就是武当武术中的一朵奇葩。
大足武术界中就此流传这样一句话:“要学惊人艺,松溪加缠闭。”可见松溪武术的非同寻常。
张三丰创内家拳后,至明嘉靖时,其法传于四明(今浙江宁波四明)。而张松溪最为著名。《宁波府志》有载:“张松溪,鄞(今宁波)人,善博。师十三老,将源自张三丰的内家拳发扬光大,得以后传。”
至今在四川流传的松溪内家拳,系天津拳师张午亭在天津传此拳于陈晓东。清光绪年间,陈晓东随父入川定居南充,广访民间拳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发展创新,使松溪拳日臻完善,丰富了松溪拳的内容。陈晓东传于张季康,赵子虬,林济群等。
1935年,林济群在重庆市中区储奇门创精武体育学校并任教,传授松溪拳。巴县人吴仕礼就学于此。学得松溪拳。后来吴仕礼定居大足,在大足广传此拳。
吴仕礼(1981—2000),重庆巴县人。大足松溪派武术的传承人和传播者。
吴13岁时,拜资中人李天薇为师学习盘破门(高桩齐步之脚)功夫。1935年,在重庆市市中区储奇门精武体育学校就读,跟随松溪宗师陈晓东的高徒林济群教官学习少林密门吐纳口口气功及“武当松溪拳”。曾任驻渝36军大刀训练班,重庆行营军官队武术教官,复旦大学国术教师。1932—1937年间,他多次参加重庆市举办的国术擂台赛,曾获了金奖珐琅章一枚,丙等奖鸡心银章一枚,甲等金章一枚。1937年与校友余震东一同被遴选为参加南京全运会的国术运动员,因“七七事变”爆发而未成行。1946年,任教大足中学校,遂定居于大足。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在大足传授松溪拳术、盘破门武术。主要传人有三个女儿(吴立人、吴立华、吴立跃),徐国才,黄中丽(女),陈远弟,刘享平,娄禹光,彭和健等。《大足县志》《重庆武术志》《四川省武术大全》等书均有记载。
松溪拳的风格特点:刚柔相济,蓄发结合,常用圈步,手法翻转多变,多用掌,少跳跃,步型低矮,讲究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先至,长短结合,从侧门两臂外进攻对方,以跃法为主(有“沾衣十八跃”之说),打法、拿法兼之,有“散、紧、劲、径、切”五字为理论概括。
流传于本地的徒手套路有:启蒙拳,问津拳,六步拳,咫尺拳,光明拳,探马拳,走肘拳,鹞子拳(天盘、地盘)等。
器械套路有:春秋剑,白虹剑,六乘枪(1-6路),大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