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大观总第420期 >2024-02-23编印

老重庆的过年风俗
刊发日期:2024-02-23 阅读次数: 作者:□司马青衫  语音阅读:

灶王爷(年俗画)

灶王爷(年俗画)

天官赐福(年俗画)

天官赐福(年俗画)

  

□司马青衫
  时易代迁。现在,除了“过年”两个字没变,其余都变完了。
  且让水煮重庆带大家回去看看,100多年前的重庆老祖宗们,他们是啷个过年的。

过年从好久开始
  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三个节日。春节排第一。
  春节,从来都不是只有一天。
  唐宋时期,春节也是7天长假,大家一窝蜂耍黄金周。而且,那时的春节长假,设置非常合理,以初一为中心,前后各三天,这才是正儿八经过春节的架势嘛。
  清朝春节放假时间超长,达一个月之久。人民集体耍假。
  春节这么重要,那么,每年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算是过节呢?
  正确答案是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民间称为过小年。从这一天直到正月十五,都是春节。
  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二十四),祭灶神。按民间传说,灶神又叫灶王爷、灶神菩萨,在各路神仙中,专职分管打小报告。这位神仙,化身万千,平时埋伏在灶台之上,偷窥每家人的一举一动。
  一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打道回天庭,向老大玉皇大帝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为了这个报告好看一点,不要把俺家那些见不得神仙的事情汇报上去,每家每户都要焚香、献茶、供糖(以前的饴糖很黏牙齿,据说神仙吃了,牙齿被粘住,就说不出话了),以贿赂这位神仙“上天言好事,回府报平安”。还有些朋友更直接,把蜂蜜抹在灶王爷嘴巴上!
  到了腊月二十六,全家大扫除。不晓得全国其他地方是不是这样,反正重庆当年,家里一年只做两次大扫除。一次是这天,另一次就是端午节。
  这次大扫除,又叫“除扬尘”或者“打扬尘”(注意,这个尘字读轻声),就是把一年来积下来的灰尘,全部打扫干净,从屋顶到地板、从室内到室外,包括猪圈牛舍,每个角落,无不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
  从腊月二十三到过年,这期间就到处吃年饭。家里团圆、单位团年,都在这期间。
  大年三十以前,家里一定要备齐年货。初一是不得买东西的,这叫“初一不出财”。这一天,把口袋看紧,这一年,才不会散财。

过年前的老规矩
  以前不说拜年,而是说“辞岁”。去别人家走动,叫“走人户儿”,不能空手,一般是提块腊肉,或者香肠、杂包儿——杂包儿的来源,是以前吃筵席,吃剩下的菜,大家分了分了的,一人一个包,提回家去。后来,把各种杂糖、糕点,用牛皮纸包成一个礼包,也叫杂包儿。
  “走人户儿”,不说拜年。“拜年”,是后来从北方传到重庆的说法,老重庆不这么说。老重庆,大家“走人户儿”,进门要说“向你辞年了”,表示一起辞别旧岁。
  在外面遇到,相互拱手,一人说“你哥子发财”“你哥子过发财年哦”,另一人客气,说“客气客气,在你哥子府上”——意思是财运在你哥子的府上。
  春节前,有个重要规矩。这一年内,不管什么原因,大多数是因病、因各种困难,在庙里,或者自己心里许过愿的,就要还愿。
  还愿的方式不是去庙里大撒币,而是找到善堂(传统慈善机构,一般是寺庙、教会、商会、同乡会所办),或者保甲(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办,是基层政府机构),委托他们,向穷人、乞丐、孤老、病残人士,施舍米、药、棉衣等,也有的施舍棺材。
  很多善堂,会发放“凭票领取棉衣一领”“凭票领取米若干”的票据,其经费由各种善心人士提供。
  当然,这些善心人士也不全是还愿,也有提前行善,以此为自己或家人积福报的。
  春节前,俺们大重庆,还有个非常有人情味的风俗:要债和躲债。
  先说要债。
  旧时规矩,买东西可以赊账,大家都很讲信用,一般是三节(春节、端午和中秋)结账。当然,也难免有各种欠账堆到春节。
  茶馆、餐馆、社区杂货铺等对外营业的门店,往往会把欠账者的名字和金额,贴在店内墙上,上书“年关在迩,请销台账”字样,销一个勾一个。不还账的,就一直贴那里。可能,这是中国最早的个人信用记录。
  大一点的机构,或者地主乡绅,平时借钱给佃户,到了春节,也该还钱了。
  除夕前几天,还有欠账不还的,怎么办?上门催收。
  老板请账房先生,也就是现在的会计出纳们,带上账本、算盘,背上口袋(装钱用。那时多是铜钱、银子、大洋)。还有两样必带之物,一是长长的叶子烟杆,主要用途是打狗(农村养狗很多);二是灯笼,晚上上门催账用。
  有催账的,必然就有欠账的。
  能够还钱的,不去说他,单说还不起钱怎么办?
  在重庆,只要你成功躲过除夕子时(也就是现在的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你就不必再躲了,回家吧,这一个年关,你算是成功躲过了。
  除夕一过,旧债自动再延续到端午——这就是我们老重庆的老规矩。一过子时就是新年,在新年里,是不能再提隔年旧债的。

过年了
  老重庆,过年不叫春节,叫元旦。农历元月初一,又叫元日,正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当然是元旦。
  新年从大年初一开始。
  初一早上,吃汤圆,称为吃元宝。再穷,也要吃这个元宝,哪怕是苞谷汤圆也行。没有糖做汤圆心子,咸菜、酸菜都可以做心子。现在,长寿洪湖有农家,还会做酸菜馅的包谷汤圆,应该就是这种习俗的遗留。
  吃完汤圆,要“开财门,出天方”。按照老历书记录的喜神方位,设香案。女主人回避,男主人穿新衣服跪拜。然后放鞭炮,开财门。财门,就是每家的门。两扇破门,朝吉方而开,也叫财门。
  初一的主题,永远是“发财”。
  旧社会,乞丐们绝对不会放过这一天,他们一个个装扮成财神模样:头戴纸冠、脸抹墨水、右手把打狗棍做成“金鞭”,左手托一木盘,盘中用纸糊一元宝,挨家挨户送财神。
  乞丐的套路很多。比如,挑一小挑柴(财),挨家送柴(财),收到柴(财)的家里,一定会打赏;再比如,手持小扫把,去每家上门“扫财”。一定要向家里扫,叫扫进不扫出,寓意财源滚滚入户。一边扫,还要一边念顺口溜:“财门大大开,招财童子送宝来……”等等。
  说到乞丐,春节是乞丐做业务的旺季。
  不只是重庆本地乞丐,外地乞丐也纷纷涌进重庆。丐帮自有规矩,哪个县住哪个桥洞、哪个沙坝,都有计划安排的,同样,白天,不同县份的外来乞丐,也有固定的乞讨地盘。
  重庆主城最好的地盘,是罗汉寺、长安寺等,这些地盘都是洪崖洞重庆丐帮总舵的。而南岸涂山寺、老君洞沿线,是南岸丐帮的固有地盘,以上肥得流油的地盘,外地丐帮不许进入,只能在其他地方划地要钱。
  新年期间,丐帮乞讨,纪律相当严明。比如只能坐地文讨,不准“开红山”武讨。所谓开红山,就是在身上伪造流血、残疾等,太恐怖,严重不利于社会稳定。此外,还不准围着市民强讨硬要,不准偷盗,不准拐卖儿童等等,总之,不能坏了俺们重庆丐帮的伟光正形象。
  初一不出门。初二到初五,亲友开始上门。初一以前叫辞年,初一以后才叫拜年。
  这几天,亲友往来,入门必请吃汤圆,叫“请吃元宝,请纳财”,客人接过来,要客气道一声“留财留财”。留客吃饭,多是腌腊制品,和干豇豆、干萝卜、干笋等干菜。特别有趣的是,为了讨口彩,这些菜多以红萝卜垫底,所以重庆民间谚语有“缺了红萝卜不成席”一句。
  这几天,重庆人要干的事情太多。
  上门去亲友家拜年,在家等亲友来拜年,两口子要回娘家拜年……还要腾时间,出门看热闹。
  老重庆春节,也有舞龙、舞狮,以舞龙为主。
  舞龙,一般都是袍哥公口承办。初一在自己的码头内部预习一下,初二开始,到各个码头、商会舞龙讨赏。袍哥的舞龙队伍,前由红旗管事(大五哥)先行,拿着老大的名帖,身边带着小老幺,提着印有本公口名称的灯笼,去其他袍哥码头、商会、同乡会先打个前站,对方会大放鞭炮,客客气气迎进去。
  整个重庆城,这几天,但见一堆龙舞过去,又一群龙舞过来。热闹非凡。
  除了舞龙,还有车灯、蚌精等耍事。车灯,又叫车幺妹,一个美女坐在彩船里面,另一美女手舞扇子,在船前后舞来舞去,边舞边唱,两边观众哄闹着帮腔。蚌精形式和车灯差不多。
  车灯唱词,大多非常三俗,搁现在,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会喜欢。
  舞龙和车灯的区别,舞龙以到处拜码头为主,演员基本都是袍哥兄弟;车灯则不拜码头,多在各个老百姓的院坝演出,演员多是年轻乞丐客串。

春节结束
  到正月初五,春节基本结束。初五,重庆又叫“破五”。破五之后,不再互道拜年,不再走人户儿、不再请客吃饭,官府发布公告“破五已过,禁止赌博”之前,春节期间,官府大开赌禁,不再抓赌,直到破五才又开始禁赌。
  初五这一天,还是财神爷生日。重庆有民谚:火烧门前纸,大的做生意,小的捡狗屎。意思是,大家也耍得差不多了,该各忙各的了。于是,各大小单位拜完财神爷,开始上班,做生意的做生意,捡狗屎的捡狗屎。
  不过,民间很多地方,是要到正月十五过完大年,才算彻底过完春节。
  大年,是春节期间最后的热闹。
  大年这天,是道教的天官生日。道教有天、地、水三官,天官分管吉凶祸福;地官分管生死循环、水官分管消灾解难。这三位神仙,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也就是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不过,重庆人比较现实,对上元节和中元节比较重视,下元节几乎无人问津。
  天官赐福的上元节,以玩灯蔚为大观。有资料说,以前的巴渝十二景中,有“字水宵灯”一景,指的就是上元节重庆的元宵灯市,映照于江中,辉煌亮丽,所以叫宵灯。
  重庆过大年的民俗,有烧龙灯、偷汤圆值得一说。
  龙灯舞过一春节,最后的节目就是烧龙灯。所有舞龙队员,头缠红布,全身仅穿一条窑裤(短裤),精赤上身。来到最后的主人家,舞上最后一次龙,然后全部猛然静止,全场肃然。数条精壮大汉,手持龙灯立于当场。
  这边,将熬化了的一炉铁水,端到现场。但见一人,走将上前,一言不合,舀起一大勺红通通的铁水,朝静立的裸身大汉劈头浇去,旁边一人,手持木棒拦腰向空中的铁水击去。铁水在空中瞬间化为万点红星,漫天飞舞。
  偷汤圆,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大年晚上,老重庆人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外设香烛花灯,再供上一碗汤圆,招待赐福的天官。据说,如果你能从天官神仙嘴里,偷走这碗汤圆,就会生儿子。一帮想生儿子的家伙,晚上就集体出动,满街偷人家招待神仙的汤圆,还必须连碗一起偷走。
  于是,偷汤圆和反偷汤圆,就成了元宵晚上重庆人的娱乐节目。
  偷走的人洋洋得意,生儿子有希望了;被偷走的人,也满不在乎,大不了再端出来一碗。
  不过,偷汤圆的朋友,一定要记住是从哪一家偷的,如愿生了儿子,必须要装一碗彩礼,给主人家送回去,不然,这儿子可不一定保得住。所以,被偷的朋友,还得帮那混小子祈祷,但愿他娃如愿得子,老子也好一碗汤圆换一碗铜钱,也是赚了。
  勒,逗是老重庆,过春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