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经济视点总第398期 >2024-01-19编印

出口已居全球第一中国距离汽车强国还有多远
刊发日期:2024-01-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长安汽车两江工厂二厂区焊接车间,机械臂正在精准焊接。重庆日报记者郑宇摄

▲长安汽车两江工厂二厂区焊接车间,机械臂正在精准焊接。重庆日报记者郑宇摄

图片1

图片1

  

依托果园港,重庆正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车多式联运分拨中心。重庆日报记者张锦辉摄

  中国汽车出口跃居全球第一,已成定局。
  去年,我国汽车产销均首次超过3000万辆,其中汽车出口491万辆。据日本汽车工业会最新预测,日本汽车2023年全年出口量预计在430万辆左右。这意味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可以说已是板上钉钉。
  出口数量剧增的背后,是内外资品牌产品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还并不等于汽车强国。
  当下,中国离汽车强国还有多远?未来,中国车企又应如何真正走向世界一流?有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冷静思索。

01

  世界汽车强国有哪些特征?尽管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各项指标,来感受汽车强国的“分量”。
  以数量而言,汽车全球销量上应处于领先地位。一个国家本土企业汽车在全球的销量,往往直接反映了该国汽车工业的综合实力。
  比如,2023年,全球前十大汽车制造商中,丰田汽车全年销售达到1065万辆,大众集团销量为880万辆。而我们只有比亚迪首次进入榜单,全年销量302万辆,位居第九。这说明中国车企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从产业上看,国际化、全球化、开放型的产业布局是重要指标。一个强大的汽车产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德国、美国和日本等汽车强国,通过全球化扩张,在汽车产业全球化中位居前列。
  相关数据显示,日本在海外生产的汽车有1700多万辆,德国也超过了1000万辆。而我国汽车的海外产业布局才刚刚起步。去年3月,比亚迪首个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在泰国落户;去年11月,长安汽车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落户泰国……
  就企业来说,应拥有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品牌影响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与国际汽车巨头竞争。
  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显示:汽车公司上榜24家,其中排名前五的是大众集团、丰田汽车、斯泰兰蒂斯集团、福特汽车、梅赛德斯-奔驰。我国只有上汽集团进入前十,位居第九。

02

  为何新能源汽车能在出口中立下“汗马功劳”?我国成功“换道超车”的背后,有何秘诀?
  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新能源汽车的发轫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强力推动。2008年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元年”,这一年,中国首次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随后政策、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汇集。
  比如,产业政策最开始的作用是吸引企业参与,后面则逐个引导企业解决消费者关心的安全性、续航里程、电池寿命等痛点,并最终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崭露锋芒。
  全产业“卷”出来的爆发力。有业内人士戏称,中国新能源汽车是最“卷”的行业。车企之间比拼的程度堪称“烈火炼金”,“价格战”成为行业关键词。为了应对残酷竞争,压力层层传导到了上下游的所有环节。
  实践证明,我们“卷”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仅占汽车出口总量的7.0%;2021年出口同比增长3倍;2022年同比增长1.2倍;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超1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77%。
  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值得欣喜。但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中国汽车想要真正走向世界一流,还有许多短板亟待补齐。
  看利润,车企盈利能力还相对较弱。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车市规模和利润均占全球汽车产业三成左右,但本土汽车企业的利润总额,却不到全球汽车产业总利润的5%。这与我国车市的规模不匹配,车企的盈利能力亟须提升。
  讲技术,部分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虽然我国在整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等方面,部分企业暂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部分环节还存在“卡脖子”现象,其中最明显的是汽车芯片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门槛还需提高,相关车企应继续深耕技术创新,降低被替代的可能性。
  观产业,零部件环节“大而不强”。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目前,我国零部件企业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产业整体竞争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比如,2022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日系企业数量排名第一,美系、德系分列二三位。在数量上,我国与韩国处于并列第四,共有10家企业上榜。但在排名前十的企业中,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论认可度,高端品牌影响力还较弱。本土车企在海外消费者心中,尚未树立足够优秀的品牌形象,还需进一步塑造高端品牌的影响力,改变消费者的认知。
  比如,上汽通过名爵“出海”,在欧洲热销,但名爵是上汽收购的欧洲品牌,热销较大程度上源于该品牌本身积攒了一定知名度。此外,吉利也通过收购沃尔沃进行“出海”。这都说明我国的本土汽车品牌还未真正打造出影响力。

03

面对差距与挑战,中国汽车仍需付出艰苦努力。想要成为真正的世界汽车强国,未来我们还有怎样的路要走?
  关山难越,需凝聚国家、产业、企业的全部合力。打造汽车强国之路,离不开国家与地方政府、产业和企业同向发力。
  比如,2022年,重庆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四,而2023年前10个月,重庆就跃升为全国第二。这一亮眼表现的背后,与重庆谋划“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万亿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密不可分。
  另外,核心技术的攻关,也需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现阶段,智能新能源汽车所涉及的高算力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有限,迫切需要国家引导和支持产业、企业一起攻坚。
  精诚合作,全产业都应为“中国汽车”这个共有品牌努力。每一辆汽车的表现,都关系到中国汽车在海外消费者中的整体形象。全产业的精诚合作,因而显得格外重要。
  可以是单个企业的强强联合。比如赛力斯通过与华为牵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截至去年底,双方打造的问界新M7,大定超12万台。
  可以是产业链层面的合作优化。去年11月,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共同打造中国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这有助于推动高端车型的油电转换,有利于我国车企冲刺高端市场。
  可以在出海过程中“抱团取暖”。所有企业应共享海外资源,避免“内仗外打”,在海外进行无序竞争。
  惶者生存,企业应时刻保持危机感。如今,行业巨头轰然坍塌不足为奇。这说明即便我国部分企业已暂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也并不意味着就能高枕无忧。
  要博采众长、虚心学习。比如,要向科技创新要核心竞争力。戴姆勒·奔驰公司是汽车技术创新的先驱者,一百多年来,公司研发了传动系统装置、汽车安全技术、电子设备技术等众多先进汽车技术,奠定了其行业地位。
  要打造独特的品牌文化。多年来,宝马、奔驰、保时捷等品牌,被诠释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其高端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中国车企还需讲好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价。
  拼搏是民族崛起的动力源泉,一代代汽车人需接续奋斗。在过去70余年里,中国汽车工业涌现出了无数伟大的汽车人。
  他们有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工人肩挑手提,为中国汽车工业打下基础;有的在历史关键时刻,前瞻性地提出“换道超车”的建议,让中国迎来了新能源的风口;有的押上全部身家,去海外收购锂矿,让我国在生产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方面,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眼下,我们仍有一座座高峰需要去攀登。未来,我们还需新一代的企业家,成千上万的硕士、博士工程师等汽车人,一起接续奋斗。
  从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算起,到2023年,中国汽车工业刚好走过了70年的历程。
  激荡风云的汽车70年,暗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亦是中国奋进的时代缩影。一代代汽车人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凝结成中国汽车工业不懈前行的动力。
  当前,全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革命才刚刚开始。时代变局与技术革命不断孕育出新的繁荣,谁会定义下一代汽车?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终将在顶峰相见。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