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综合总第387期 >2024-01-04编印

大足北山石刻部分窟段进行抢救性保护
刊发日期:2024-01-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

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

  

  新渝报讯(记者李东陈柯男文/图)为了让大足石刻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延续,多年来,各种保护工程从未停止。新年伊始,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第176至180号窟段抢救性保护工程正有序推进。
  北山摩崖造像被称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依山开凿近300米的石刻长廊里,共编为290号,其中有造像264龛窟,此次开展的抢救性保护工程位于南段的第176至180号窟段,该窟段也是北山石刻中水害最为严重的区域。
  “这些造像此前长期受裂隙水的影响,导致面部出现了挂流面,一干一湿的保存环境也导致了盐分析出表面,底部也出现一些生物病害,这些因素导致石质粉化的速度加快。”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工作人员雷雨介绍,如果不及时处置,则难以遏制风化的加剧。
  石刻造像对岩体渗水、风化、生物侵蚀等自然的作用比较敏感,其中水害首当其冲,不仅侵蚀破坏石刻、滋生微生物,还会加剧石刻风化。1952年,大足石刻北山保护长廊修建工程的建设,让石刻造像避免了风吹日晒雨淋,但岩体内部的裂隙水还需要进行深入治理。
  “我们对这一段石刻崖壁上方的覆土层进行清理之后,目前已经发现这里存在100多条的岩体裂隙。一到雨天,雨水和岩体渗水就会沿着这些裂隙流向石刻本体,对文物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雷雨说,“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对已经发现的裂隙进行清理、注浆和封护,同时寻找新的裂隙,追溯裂隙的发育。”
  据了解,该工程自2023年7月7日开工,目前已完成石刻上方地表及植物根系清理、坡面防水、隔离防护、条石砌筑以及岩体裂隙的封堵、出水点人工监测等工作。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窟顶排水工程及工程效果跟踪监测,整个抢救性保护工程将于2024年7月完工,届时,将有效解决该窟段雨后渗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