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龙水湖/大观总第384期 >2023-12-29编印

北宋党争与涪陵点易洞
刊发日期:2023-12-29 阅读次数: 作者:□李世权 张丁 夏显虎  语音阅读:

涪陵点易洞。

涪陵点易洞。

  

□李世权 张丁 夏显虎
  面容清瘦,美髯及胸。暮年的程颐身着朴素的长衫,端坐在寂静的点易园内,左手握卷,右手指向虚空,无声地讲述着他对宇宙和生命的终极认知。
  点易园在重庆市涪陵区城北,与涪陵主城隔江而望,南向正对乌江口。公元1097年,65岁的程颐被削籍从洛阳遣送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在这里度过了痛苦而又充实的27个月,并催生出程朱理学的发祥圣地——点易洞。
  程颐,与其同胞兄长程颢并称“二程”,为宋代程朱理学奠基人。“二程”共创洛学,为两宋时期濂、洛、关、闵的四大理学门派之一。程颢重内心体验而治理学,程颐重宇宙、社会而言理学,思想体系却是一致,并无龃龉不合,“与大哥之言固无殊”(程颐语)。程颢的理论在明代由王阳明完成而为心学,程颐的理论则由晚其几十年的朱熹(1130-1200)完成,世称程朱理学。
  程颐潜心学问,讲学授徒数十载,名气很大,并因其学养深厚,曾任小皇帝宋哲宗赵煦的讲官。然而,因其反对新法,参与党争,并直言时事,为官廷所厌恶,才有这晚年“削籍窜涪州”的凄凉之状。
  程颐的人生实与儒学大师周敦颐有关。1033年,程颐生于湖北黄陂,其父程晌时任黄陂县尉。程晌任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兼南安县时,与时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周敦颐结成好友。周敦颐气貌非常,深具学问,程晌遂令年少的程颢、程颐师事周敦颐,从此踏上探究道学(理学)的漫长生涯。
  周敦颐,北宋五子之一(另有邵雍、张载、二程),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理学家大力推崇、发挥,成理学体系之重要内容。周敦颐生于1017年,比程颐年长16岁,二程师从周敦颐时,他刚到而立之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二程的人格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程颐在27岁廷试落榜后未再应试科举,潜心研究理学,其人生选择跟周敦颐早年的影响不无关系。
  1086年,54岁的程颐被荐为秘书省校书郎,尔后擢升为崇正殿说书。其间,有人极力反对任用程颐,司马光却大力推荐,使程颐当上崇正殿说书,破格提拔。
  程颐担任小皇帝赵煦(1077-1100)的讲官时,赵煦不足10岁,程颐严于师道,赵煦多有不快。不仅如此,程颐对皇帝老师这个身份十分得意,常以天下自任,对时政指手画脚议论褒贬,毫无顾忌,致使朝中反对他的人跟赞同他的人一样多。这时朝廷出现洛党、蜀党和朔党等几大集团,洛党以程颐为首,蜀党以苏轼为首,朔党则以刘挚、王岩叟等为首,势力颇大。这几大集团都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在具体的施政问题上又各有主张,互相攻讦,日久而怨入骨髓,不可释解,终成党争。
  党争中,书生意气的程颐被人构罪参劾,1087年,55岁的程颐被贬洛阳,免职发落西京国子监。从当赵煦的老师到贬职,仅1年零8个月。后来,赵煦给程颐升迁的机会,却被程颐负气拒绝。
  程颐的书生意气,在年轻时就有显露。1050年,17岁的程颐给仁宗皇帝写了一封《上仁宗皇帝书》,力劝皇帝“以仁道为心,生灵为念,黜出俗之论,期非常之功”。好在这封敢为天下师的信件被朝廷拦截而未上报给仁宗皇帝,程颐才未招来灾祸。未上报的原因,或以为属无稽之谈?或以为大胆犯上?原因已不可考,这件轶事倒是流传下来。
  亲政后的哲宗皇帝(赵煦)复用改革新法。1097年,朝中党争又起,程颐受到牵累,朝廷下令追毁程颐所著文章,撤销职务放归田里。党争的结果三败俱伤,苏辙、司马光、吕大防、刘挚、黄庭坚、苏轼、王岩叟等一大批官员受到处分,其中,苏轼被逐出朝廷,外放任地方官;黄庭坚外放涪州别驾;司马光已于1086年去世,也没逃脱处分,追贬清海军节度副使……已放归田里的程颐被旧时党争宿敌奏了一本,称其给皇上的奏折有“怨狂轻躁之语”,“程颐妄自尊大,至欲于筵讲说,令太母同听。在经筵多不逊”等等,导致程颐由撤销职务升级为“削籍”——革除官籍,永不录用,从洛阳窜放到遥远的蜀地——峡江深处的涪陵,监督改造。
  北宋中期,是普遍要求改革的时代,出现了宋祁、范仲淹、王安石等要求裁官、裁兵、整顿政权机构、改革科举制度、减少徭役等的改革呼声,其中,王安石的“上万言书”更是要求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鼓励农民生产等,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然而,王安石等人的改革变法措施,必然招致在变法中利益受到侵害者的公开反对。1069年,王安石任参政知事,开始变法。元祐年间(1086-1094),新法被废止。绍圣(1094-1098)之后,变法重得支持——反对新法的程颐“削籍窜于涪州”,正是在这期间。
  从人人仰望的皇帝教师,到削籍窜放远恶之地,实为异常悲惨的遭遇。撤职只是行政处分,做官的资格还在,尚可东山再起,而削职就是从官名册中剔除。何况这时的程颐已65岁,何日结束窜放,能否叶落归根,都是很大一个问题。皇帝不开恩,程颐大概率会客死他乡。
  从洛阳到涪陵,山高路远,程颐在路上是何等状况,由于没有记载,后人无从得知。不过可以想象,一个深受朝廷厌恶和打击的人,不大可能有舒适的交通工具给他使用,也不大可能有锦衣玉食每天供他享用,不管他是逆长江水路而到涪陵的,还是经陕西陆路入川而至的,这一路上的艰辛完全可以想见。
  好在,到涪陵后,他此前的弟子、涪州人谯定自动前来陪伴恩师,使身处悲惨境地的程颐得以安然度过在涪陵的漫长日子,不但生计没有出现问题,还写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周易程氏传》——涪陵点易洞的由来,正与这部书有关。
  谯定,生于1023年,长程颐10岁。北宋涪州人,自号涪陵先生。曾师从郭曩学《易》,后投程颐门下,成为造诣极深的易学家。程颐窜放涪州,举目生疏,无限困苦。谯定闻讯前往看慰,并陪伴恩师在涪州普静寺授徒讲学,作长远的生计。
  静普寺,又名钩深堂,是建于唐末的佛教禅院。程颐窜放涪州,在此落脚,并开课授徒。时黄庭坚前来看望,为程颐讲学之地题名“钩深堂”,取周易“钩深致远”句,以彰程颐易学深厚、处境艰难而不放弃的可贵品质。
  程颐在授课之余,常往静普寺(钩深堂)西侧的一山洞研读易学,沉思天经地纬之玄妙,人生经国之宏旨,这个天然的小山洞由此而成程朱理学发祥之地——点易洞。
  点易洞在涪陵老城隔江而望的北岩西侧。北岩,为北山坪的一部分。古时的北山坪,高松蔽日,芳草葳蕤,百鸟翩跹,为涪陵古城之北的天然绿色屏障。北岩核心部分是一段数百米长的砂岩石壁,古藤蔓生,悬瀑飞洒,脚下即奔涌不息的长江,点易洞就在这段石壁的中段。
  原始的点易洞,或为自然的石穴,后来的石窟,当与程颐无关。彼时程颐乃削籍之人,生存尚有问题,哪有能力开山凿石,作舒适的石窟书房?现存的点易洞石窟,当是后来的仰慕者耗费巨资,在原先的天然石穴基础上拓宽加深而成,使原本寒碜的自然洞穴,成了规整庄严的穹顶石窟书斋,高4米,宽3.8米,深2.2米,可置一案一椅。
  清代书法家石彦恬题有“伊洛渊源”四字,刻于石窟内石龛右侧下方,揭示点易洞的价值。二程兄弟是河南伊川人氏,程颐去世后被尊为伊川先生,二程理学学派称洛学——石彦恬的题刻,可谓总括了点易洞的主旨要义。
  程颐在点易洞的思考,汇集而成《程氏易传》,即《周易程氏传》或《伊川易传》。程颐到涪陵后,即着手《周易程氏传》的著述,历经一年,1099年正月书成。
  程颐早年学易于周敦颐门下,后在洛阳讲学,也主要传授易学。穷其一生,程颐对易学有自己的深刻见解,所以著述《周易程氏传》十分便捷,一挥而就,并成宋明理学的重要著作,程朱理学的奠基之作。程颐著《易传》,是受王弼、王安石等人的启发,以解释周易的卦辞爻象,来阐述他对义理的认知,即发挥他的哲学思想。
  很多人认为《周易》是“天书”,从传说中的伏羲氏(约生活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七八千年)勾画原始八卦图,到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约前1056)推演原始八卦而成六十四卦卦象、卦辞,再到后来真相莫辨的系辞、彖、文言等,再到更后来的种种演绎附会,几千年来无数人耗费一生在这部书里,却没能得出一个终极的解读。也正因为没有一个终极的解读,给了无数哲人借无解的《周易》而发一家之言、作思想主张的便利,不断壮大中国本土哲学体系,使《周易》成为中国本土庞大哲学体系的源头。
  程颐著《周易程氏传》即为其中重要的一例。
  《周易程氏传》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为程颐学术思想的代表作,程朱理学经典之一,其地位堪比朱熹《四书集注》。
  关于程朱理学,后世褒贬不一,限于篇幅和本文主旨,此处不详述。不过,程朱理学是宋明以后中国数百年思想之正统,影响深远,却是不争的事实。对程朱理学的全盘推倒或全盘肯定都有失公允,这一点当为学界重视。
  写完《周易程氏传》后,程颐的处境并没有好转。又过了一年,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驾崩,宋徽宗赵佶(1082-1135)即位,这位本职工作没做好却有书法、绘画、诗文极高天赋的皇帝赦还程颐回洛阳,继续做官。然而好景不长,1102年,蔡京当权,程颐又被免职。
  1103年4月13日,朝廷诏曰:“追毁程出生以来文字,除名。其入山所著书(或指《周易程氏传》—作者注),令本路监司觉察。”又诏曰:“程颐学术颇偏,素行谲怪,劝讲经筵,有轻视人主之意,议法太学,则专以变乱成宪为事。”程颐乃被迁居龙门之南,旧朋新友无不望而却步。
  1103年9月,程颐被列入“元佑奸党”98人之黑名单。
  同年11月,朝廷诏曰:“以元佑学术政事聚徒传授者,委监司举察,必罚无赦。”
  1106年,程颐恢复官职,并冷清退休。
  同年,蔡京被罢相。
  1107年10月5日,程颐病逝于洛阳家中,享年74岁。
  1220年,程颐去世113年后,宋廷追谥其为“正公”,声望日盛。
  1241年,宋廷追封程颐“伊川伯”,其奠基的程朱理学得到官方大力推动,渐成国家思想之正统,并延续后世数百年。不过,这些热闹的荣耀,程颐已不能亲历。
  由于《周易程氏传》是程朱理学的奠基之作,涪陵点易洞又是《周易程氏传》的著述之地,当程朱理学终成宋明以后国家思想之正统后,涪陵点易洞就成了理学家们心中的圣地。其中,朱熹的《北岩题壁》颇有代表性:“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
  窜放程颐原本是为了惩罚、折磨他,却催生出一部思想史上的大作,这真是北宋党争的一个意外收获。
  据了解,涪陵区划出近10万平方米土地建设点易园,其中包括修缮点易洞、钩深堂、三畏斋、碧云亭、洗墨池、致远亭、三仙楼、四贤楼、观澜阁、读画廊(北岩题刻)等十景,抢救保护宋元明清以来的北岩题刻等,以“易理文化”为核心,以理学圣地为文化脉络主线,打造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让更多的人了解程朱理学,理性看待这一思想体系。